第1章 绪论11.1 交通运输工程学的基本概念31.1.1 交通运输系统的性质及交通运输业的生产特点31.1.2 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51.1.3 交通运输工程学的研究对象61.2 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81.2.1 交通运输系统的要素构成81.2.2 交通运输系统的方式构成91.3 交通运输业的综合评价101.4 交通运输的发展史111.4.1 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史111.4.2 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史及现状131.4.3 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14本章小结16习题18第2章 运输需求分析与交通工程基础192.1 运输需求概述212.1.1 运输需求的概念212.1.2 运输需求的类型222.1.3 运输需求的特性232.1.4 运输需求的产生242.1.5 影响运输需求的因素252.2 运输需求预测与运输量预测262.2.1 运输需求预测与运输量预测的关系262.2.2 运输量预测的类型262.2.3 常用的运输量预测方法272.2.4 运输需求预测的作用352.3 交通工程基础362.3.1 人—车—路交通特性362.3.2 交通量特性392.3.3 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41本章小结43习题45第3章 公路运输463.1 公路运输概述483.1.1 公路运输的定义及我国公路运输的主要成就483.1.2 公路运输的特点、功能及作用503.1.3 公路运输的发展趋势523.1.4 公路运输主要技术经济指标533.2 公路运输系统的组成553.2.1 公路563.2.2 公路交通控制设备573.2.3 公路运输车辆583.2.4 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593.3 公路运输组织与管理613.3.1 公路旅客运输组织与管理613.3.2 公路货物运输组织与管理693.4 公路运输安全783.4.1 交通事故调查与处理783.4.2 车辆维修制度803.4.3 公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的评价83本章小结84习题86第4章 铁路运输874.1 铁路运输概述894.1.1 铁路运输的产生及我国铁路运输的主要成就894.1.2 铁路运输的概念914.1.3 铁路运输的特点及适用范围914.1.4 铁路运输的发展趋势934.2 铁路运输系统的组成964.2.1 铁路车站964.2.2 铁路设施与信号984.2.3 铁路机车与车辆1004.2.4 铁路列车自动控制系统1014.3 铁路运输的组织1034.3.1 旅客运输组织1034.3.2 货物运输组织1074.4 列车运行图1154.4.1 列车运行图概述1154.4.2 列车运行图的格式1164.4.3 站名线的画法1174.4.4 列车运行图的分类1174.4.5 列车运行图的组成因素1194.4.6 列车运行图的编制126本章小结128习题129第5章 水路运输1305.1 水路运输概述1325.1.1 水路运输的产生及我国水路运输的主要成就1325.1.2 水路运输的概念及分类1345.1.3 水路运输的特性1355.1.4 水路运输的发展趋势1365.2 水路运输系统的组成1375.2.1 船舶1375.2.2 港口水域设施1395.2.3 港口陆上设施1395.2.4 助航设施——航标1415.2.5 港口服务机构1415.3 航线设置与配船1425.3.1 客运航线设置与配船1425.3.2 货运航线设置与配船1445.4 船舶运输组织1515.4.1 船舶运输组织的基本要求和约束条件1515.4.2 班轮运输组织1525.4.3 不定期船运输组织1545.4.4 驳船运输组织1555.5 港口通过能力1575.5.1 港口通过能力的分类1575.5.2 影响港口通过能力的主要因素158本章小结158习题159第6章 航空运输1616.1 航空运输概述1636.1.1 航空运输的产生及我国航空运输的主要成就1636.1.2 航空运输的概念、特点及适用范围1646.2 民用飞机和航空运输基础设施1666.2.1 民用飞机1666.2.2 航空港1686.2.3 无人机1716.3 空中交通运行与管理1746.3.1 航路和空中交通间隔规则1746.3.2 空域的划设1746.3.3 空中交通管制机构及助航设施1766.4 民用航空运输组织1786.4.1 航空运输生产管理1786.4.2 民航旅客运输组织1826.4.3 民航货物运输组织1836.5 国际航空运输管理1886.5.1 国家主权和领空主权的概念1886.5.2 国际民航管理1896.5.3 国际民用航空的主要法规1906.5.4 国际航空运输多边协定1906.5.5 国际航空运输市场管理191本章小结192习题193第7章 管道运输1957.1 管道运输概述1987.1.1 管道运输的定义及我国管道运输的主要成就1987.1.2 管道运输的特性2027.1.3 管道运输的发展趋势2037.2 管道运输系统的基础设施及运输管道的分类2057.2.1 管道运输系统的基础设施2057.2.2 运输管道的分类2057.3 管道输油(气)工艺2087.3.1 管道输油工艺2087.3.2 管道输气工艺2107.4 管道生产管理2127.4.1 管道生产管理概述2127.4.2 管道运行管理2137.4.3 管道生产管理的技术手段2147.5 管道运输系统规划215本章小结217习题218第8章 货物运输过程组织2198.1 货物运输过程2218.1.1 货物流通过程2218.1.2 货物运输业务组织机制2238.1.3 运输承包公司2248.1.4 运输代理人2288.2 集装箱运输2338.2.1 集装箱运输概述2338.2.2 集装箱运输的经营2408.3 多式联运2498.3.1 多式联运概述2498.3.2 多式联运组织2558.3.3 我国多式联运发展现状及趋势2568.3.4 国际多式联运258本章小结268习题270第9章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2729.1 城市和城市交通的发展2759.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2789.2.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分类2789.2.2 轨道交通路网结构分析2809.2.3 轨道交通线路走向选择2839.3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2859.3.1 城市道路和交叉口2859.3.2 城市交通信号及其设备2869.3.3 城市道路交通载运工具2879.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2909.4.1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总体设计2909.4.2 城市交通基础信息调查2909.4.3 城市交通需求发展预测2929.4.4 城市道路网络规划2939.4.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方案综合评价2969.5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2989.5.1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模式2989.5.2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方法300本章小结304习题305第10章 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趋势30710.1 智能运输系统31010.1.1 智能运输系统概述31010.1.2 公路智能运输系统31210.1.3 铁路智能运输系统31410.1.4 水路智能运输系统31710.1.5 航空智能运输系统31910.2 智慧交通32410.2.1 智慧交通概述32410.2.2 智慧交通核心技术32810.2.3 智慧交通建设案例33410.3 绿色低碳交通34010.3.1 绿色低碳交通概述34010.3.2 绿色低碳交通技术34510.3.3 国内外绿色低碳交通实践354本章小结361习题363参考文献364
第3版前言交通运输业是人类社会生产、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业本身并不直接产出新的产品,而是把旅客和货物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地点;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整个社会机制中起着纽带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包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5种基本运输方式。每种运输方式各具特色,各自组成独立的系统。它们在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内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和依存,共同发挥支持社会生产、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作用。本书以公路运输为主,兼顾综合运输体系的完整性,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和少而精的原则,力求简明、系统、综合、新颖。本书介绍了交通运输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趋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5种现代化基本运输方式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各种运输方式的组织和管理方法,以及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趋势等。本书在第2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主要根据当前科技和相关领域的发展对全书进行调整。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学生能够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运输方式,达到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的目的。本书内容具有以下特点。(1)根据当前科技和相关领域的发展,新基建、5G、人工智能等对现代交通运输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紧跟交通运输发展的主流,贯彻交通运输发展的新理念。(2)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及交通运输“放管服”改革,使得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制度、模式等出现了变革。本书在内容设计上反映中国特色,适应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变化。(3)为体现实践性和应用性,书中提供了大量阅读材料和案例,并且引入了网络媒体供学习者阅读、分析、研讨,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动态。(4)提供形式多样的习题,以便学习者巩固、运用所学的交通运输知识。本书由陆颖(江苏大学)负责结构的设计、草拟写作提纲、组织编写和最后的统稿定稿工作。各章具体分工如下:第1章由于英(江苏大学)和刘国栋(临沂大学)编写,第2~6章由陆颖编写,第7~10章由周卫琪(江苏大学)编写。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在此向其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编 者2024年2月
(1)根据当前科技和相关领域的发展,新基建、5G、人工智能等对现代交通运输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紧跟交通运输发展的主流,贯彻交通运输发展的新理念。 (2)本书在内容设计上反映中国特色,适应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变化。 (3)书中提供了大量阅读材料和案例并且引入了网络媒体供学习者阅读、分析、研讨,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动态。 (4)提供形式多样的习题,以便学习者巩固、运用所学的交通运输知识。
陆颖 ---------------------------- 陆颖,管理学博士,工学博士后,江苏大学汽车学院交通运输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规划与设计、载运工具安全技术等。兼任汽车工程学会会员, 海外华人交通协会(Chinese Overseas Transportation Association,COTA)会员。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等纵向项目3项。请发明专利6项,作为副主编参编教材1部。
本书介绍了交通运输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5种现代化基本运输方式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各种运输方式的组织和管理方法等。全书共10章,包括绪论、运输需求分析与交通工程基础、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货物运输过程组织、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趋势。本书提供了与交通运输工程学有关的大量案例、阅读材料和形式多样的习题,以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本书在实用性和操作性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企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