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第一部分 传统贸易理论第 1 章 李嘉图模型本章简介思政导引1.1李嘉图模型架构1.2封闭经济均衡1.3自由贸易均衡1.4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1.5讨论和总结新时代 新思考专栏1.1李嘉图和英国的《谷物法》专栏1.2日本明治维新: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证本章提要进一步阅读练习与思考附录1.1李嘉图模型的代数推导附录1.2李嘉图模型的实证检验第 2 章 特定要素模型本章简介思政导引2.1特定要素模型的架构2.2封闭经济均衡2.3国际贸易均衡2.4讨论和总结新时代 新思考专栏2.1特定要素模型的理论渊源本章提要进一步阅读练习与思考附录2.1特定要素模型的代数推导第 3 章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上)本章简介思政导引3.1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架构3.2封闭经济均衡3.3自由贸易均衡3.4贸易类型和收入分配3.5讨论和总结新时代 新思考专栏3.1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的诞生本章提要进一步阅读练习与思考附录3.1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代数推导第 4 章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下)本章简介思政导引4.1开放小国HO模型4.2一体化HO模型4.3多域HO模型4.4含技术参数的HO模型4.5讨论和总结新时代 新思考专栏4.1萨缪尔森对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的贡献本章提要进一步阅读练习与思考附录4.1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实证检验第二部分 新兴贸易理论第 5 章 新贸易理论本章简介思政导引5.1基于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5.2克鲁格曼的垄断竞争模型5.3新贸易理论的经验证据5.4基于产业外部性的国际贸易5.5讨论和总结新时代 新思考专栏5.1克鲁格曼和新贸易理论本章提要进一步阅读练习与思考附录5.1国际贸易引力公式第 6 章 新新贸易理本章简介思政导引6.1梅里兹的企业异质性模型6.2梅里兹模型的经验证据6.3安特拉斯的企业组织模型6.4安特拉斯-赫尔普曼模型6.5讨论和总结新时代 新思考专栏6.1新新贸易理论的诞生本章提要进一步阅读练习与思考第 7 章 外包离岸理论本章简介思政导引7.1外包和离岸7.2芬斯特拉-汉森外包模型7.3格罗斯曼—罗西-汉斯伯格离岸模型7.4信息和数智时代的贸易理论7.5讨论和总结新时代 新思考专栏7.1工资差距扩大源自离岸活动增长吗?专栏7.2国际服务外包和印度的角色本章提要进一步阅读练习与思考附录7.1数智时代国际贸易理论初探第 8 章 动态贸易理论本章简介思政导引8.1传统贸易模型中的动态比较优势8.2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贸易开放8.3内生增长模型中的贸易开放8.4动态企业异质性内生增长模型8.5讨论和总结新时代 新思考专栏8.1李嘉图构想的动态贸易模型专栏8.2收入趋同假说的经验证据本章提要进一步阅读练习与思考附录8.1“去规模效应”增长模型第三部分 国际贸易政策第 9 章 传统贸易政策工具本章简介思政导引9.1进口关税9.2进口配额9.3出口补贴9.4讨论和总结新时代 新思考专栏9.1美国钢铁关税的历史演进专栏9.2全球纺织品配额时代的终结专栏9.3世界各国的农产品出口补贴本章提要进一步阅读练习与思考第 10 章 新型贸易政策工具本章简介思政导引10.1自愿出口限额10.2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10.3保障措施和301条款10.4技术性贸易壁垒10.5讨论和总结新时代 新思考专栏10.1美国和日本的汽车贸易纠纷专栏10.2美国对中国小龙虾的反倾销案专栏10.3美国特朗普政府对301调查的使用专栏10.4商品安全和贸易保护本章提要进一步阅读练习与思考第 11 章 关于贸易政策的争本章简介思政导引11.1最优关税理论11.2幼稚产业保护理论11.3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11.4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1.5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选择11.6讨论和总结新时代 新思考专栏11.1关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争论专栏11.2西雅图风暴本章提要进一步阅读练习与思考第 12 章 全球贸易的制度架构本章简介思政导引12.1全球贸易协定12.2区域贸易协定12.3全球贸易体系的新走向12.4讨论和总结新时代 新思考专栏12.1多哈回合谈判无功而终专栏12.2从NAFTA到USMCA专栏12.3从欧盟成立到英国脱欧专栏12.4 2018—2019年中美贸易战本章提要进一步阅读练习与思考第四部分 国际贸易数据第 13 章 国际贸易数据概览本章简介思政导引13.1国际贸易总值数据13.2国际贸易增加值数据13.3出口经济体数据和进口经济体数据13.4国际贸易产品分类数据13.5讨论和总结新时代 新思考本章提要进一步阅读练习与思考第 14 章 国际收支数据和贸易收支不平衡问题本章简介思政导引14.1国际收支数据概览14.2贸易收支和资本流动的关系14.3贸易余额的决定14.4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14.5贸易收支不平衡的政策应对14.6讨论和总结新时代 新思考专栏14.1 1990—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外部不平衡本章提要进一步阅读练习与思考第二版后记
本书第一版于2009年出版,距今已有14个年头了。在第一版导言中,我引用了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的观点:“关于国际经济学,入门课程能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知识,就是基本的东西并没有改变。”克鲁格曼创建了新贸易理论,但他并不认为新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替代,而认为这两者为互补关系,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揭示了贸易开放的收益。而21世纪初马克·梅里兹所开创的新新贸易理论则被认为是对新贸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揭示了贸易开放通过提高产业生产率带来贸易收益这一新角度。克鲁格曼所称的“基本的东西”大概指的是贸易开放能够给参与国家带来贸易收益这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
不可否认,对贸易收益的揭示仍然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国际贸易课程需要传授给学生的重要知识。但自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贸易自由化浪潮,乃至整个全球化浪潮,都发生了逆转。在我撰写本书第一版的2008年,全世界无人预料到2008—2009年会发生自1929—1933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欧洲会陷入深重的债务危机之中,英国会退出欧盟,主张单边主义的特朗普会当选美国总统,中美之间会陷入激烈的贸易战之中,世界会在新冠疫情中挣扎如此长的时间。所有这些都使得关于贸易自由化能够带来好处的理论显得不接地气。有鉴于此,我认为克鲁格曼的观点需要修正为:关于国际经济学,入门课程能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知识,必须有所改变了。
我需要诚实地告诉读者:虽然我意识到了国际贸易课程所传授的知识“必须有所改变”,本书第二版也在这方面做了努力,但要真正改变一门学科的内容使之反映现实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接地气”),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大量的研究以及时间的沉淀的。对于处在世界剧变中心的中国学者和学生而言,我们尤其需要对全球经济中的新现象有更广、更深的认知。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在教学中将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中,是非常必要和极富价值的。下面我对本书第二版的框架和内容(特别是思政内容)做一个介绍。
第二版框架
本书第二版分为如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用四章介绍传统贸易理论,其内容设置基本沿用了第一版,但增加了4.4节对含技术参数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介绍。不同于第一版中将“贸易理论的实证检验”单列一章,第二版将此内容分列到各章的附录中,这样的安排既能让普通读者聚焦于课程的基础内容即贸易理论本身,又能让对实证检验有兴趣的读者在完成基础理论学习后即时学习相关的实证内容。
第二部分用四章介绍新兴贸易理论,大部分内容是新写的,从第一版沿用的内容也做了大幅更新,可以说是在本科生层次上系统讲解新兴贸易理论的尝试。
第三部分用四章介绍国际贸易政策,沿用了第一版的大部分内容,但对专栏做了全面更新,新增了特朗普任美国总统期间发起的钢铝关税和中美贸易战的相关内容,并在原专栏中增补了英国脱欧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重构的内容。如前所述,世界正经历着剧变。随着国际贸易内容和方式的变化、国际政治和经济版图的变化,以及技术和观念的变化,现有的全球贸易体系已经明显不适应新形势了。第二版12.3节对全球贸易体系的新走向做了阐述。
第四部分用两章介绍国际贸易数据,其中第13章(国际贸易数据概览)是新增的,对国际贸易数据的来源和若干重要指标做了介绍。第14章(国际收支数据和贸易收支不平衡问题)沿用了第一版第13章“国际贸易和宏观经济”的内容。正如第一版导言所言:之所以在这本国际贸易教材中加入国际收支这个在学科划分上属于国际金融学/国际宏观经济学的专题,是为了让读者明确地认识到在现实世界中对国际贸易进行讨论时常常涉及的诸如贸易不平衡之类的宏观经济问题的重要性,以避免将对国际贸易的认识局限在其实物交换层面而忽视了其货币交换层面。
第二版除正文之外还设有25个专栏,这些专栏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理论背景、历史事件、典型案例和热点讨论;设有8个附录,它们提供了对模型的代数推导和相关的实证检验内容,以及对正文所介绍理论的拓展内容;每章附有可供读者自测学习效果的练习与思考题,以及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所涉及的我国全国性统计数据,除行政区划、特殊注明外,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有关原则,香港、澳门与内地是相对独立的统计区域,依据各自不同的统计制度和法律规定,独立进行统计工作。
思政内容
中国进入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对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有鉴于此,第二版在每章开始处设置了“思政导引”栏目,引导学生在学习该章内容时思考其历史背景、理论局限以及与当今世界的联系;在每章结尾处设置了“新时代 新思考”栏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课程内容的深层含义,由此培养其思辨能力、提高其思政意识。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由西方学者在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中发展出来的。该理论中有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有益成分,值得学习和借鉴。同时也要认识到其所运用的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它是建立在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假设之上的,对效率的强调明显高于对公平的关心。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本书所设思政栏目引导学生关注全球经济中过度追求效率所带来的弊端,思考贸易开放如何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探索以人为本、以和谐发展为基础的新的理论思维和新的分析范式。
国际贸易现象不是冰冷的数学描述,而是“有血有肉”的经济关系。国际贸易理论所运用的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的一个局限性是它抽象掉了历史背景和阶级关系。例如,李嘉图贸易理论发端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英国,是在李嘉图所代表的贸易开放获益者(资产阶级)和贸易开放受损者(地主阶级)之间的利益角逐中诞生的。本书所设思政栏目引导学生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认识全球治理的中国立场,领会关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缩小南北差距,让开放成果惠及各国人民的中国主张。
学习国际贸易理论是为了认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国际贸易新现象,它要求我们掌握“坚持问题导向、重视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论,通过对数据和事实的深入挖掘,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案。本书所设思政栏目引导学生在所学内容基础上深入思考全球经济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例如,在学习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时需要探讨资源在内涵和外延上的新变化,特别要关注绿色资源和数据资源的重要性及其在全球分布不均所造成的影响,要站在构建基于公平公正和互惠共赢的新型全球化的高度上对贸易开放的福利效应展开深层次的思考。
对贸易收益的认识必须超越西方经济学的框架。贸易收益并不是参与国际竞争必然会得到的结果,而是在对外开放中坚持国家自主性才能赢得的。本书所设思政栏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资源禀赋在世界各国不均衡分布的历史渊源,深刻领会中国在处理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时所秉持的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深刻理解中国在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和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等方面的主张和行动。
新时代中国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新理念,在国际贸易领域表现为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虽然西方贸易理论也研究贸易开放的收入分配效应,但对公平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对效率的重视程度。例如,新贸易理论强调基于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所带来的效率提高,但忽视了它会带来的矛盾冲突,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规模经济上的优劣势所导致的在贸易收益分配上的矛盾冲突,以及各国内部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在贸易收益分配上的矛盾冲突。认识这些矛盾冲突是在学习国际贸易理论时提升思政意识的重要方面。
在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当今世界,必须将贸易开放政策与“实现什么样的经济发展”这个关键问题联系起来。中国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目标不仅是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发展,而且是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为安全的发展,这个理念对于构建新型全球贸易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经济全球化处于低潮的今天,中国高举多边主义的大旗,引领全球经济走向更公平、更和谐的发展道路。国际贸易课程需要嵌入对上述这些方面的阐述,这是国际贸易课程中重要的思政内容。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提高生产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诞生于21世纪初的新新贸易理论所揭示的贸易开放通过促进企业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产业生产率这一结论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具有借鉴意义,它为破解“如何实现发展”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视角。更好地理解对外开放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提升产业生产率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更好地认识对外开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是国际贸易课程需要传授的重要思政内容。
全球贸易中涌现出了价值链贸易、生产过程碎片化、外包、离岸、任务贸易等新现象。新时代的中国学生不应满足于国际贸易课程中对这些现象的讲解,而应努力将它们与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的新变化联系起来。当前全球经济中出现了一股“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单边制裁乃至极限施压的逆流。本书所设思政栏目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在全球经济新形势下所提出的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以及构建更公平更和谐的新型全球化等主张。
贸易政策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考虑到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中国经济全球崛起的大背景,学生需要将对贸易政策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追求本国利益无可厚非,但不能将自身利益完全建立在他国损失之上,尤其要反对利用自身的强势地位来迫使他国让出其利益。本书所设思政栏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积极探讨什么样的全球经贸关系能最大限度地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什么样的贸易政策安排能实现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中国主张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个主张是对西方发达国家贸易政策取向的纠偏,为破解当前全球贸易关系所处困局指明了出路。
教材特点
教材是已有知识中精华的沉淀,而知识是由一代代学者创造而积累起来的。国际贸易理论是由几代国际贸易学者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本书内容正是他们的思想精华。在撰写本书时,我遵循的第一条原则是将国际贸易这门学科中最基本的东西讲解清楚。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对于国际贸易“流行”着许许多多的观点。对于新时代的中国学生而言,如果在学习了国际贸易这门课程之后能够分辨出流行的观点中哪些是有道理的,哪些看似有道理但实际上站不住脚,那么这门课程就取得了成功。
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思维方式的掌握程度,我称之为“学术修养”。记住概念和定理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在所学课程上的学术修养,这种学术修养能够提升一个人的素质和判断力。我在撰写本书时遵循的第二个原则,是将重要的理论结论一步一步地推导出来,让学生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以及它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国际贸易问题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抓住复杂的现象中最重要的元素并据此做出进一步的推理和判断。
对于一本教材而言,即便内容再好,如果学生啃不动,那么它的价值(至少是它的市场价值)也就归零了。本书的理论部分采用模型名称作为每章的标题,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些名称可能令人望而却步,但我建议各位不妨先“走进去”看看。每个模型实际上就是一幅浓缩的画卷。现实世界因为各种因素的交织而让人看不清楚,但在浓缩并简化了的模型世界中,你就会看清楚原来看不清楚的许多东西,并惊叹于模型构造者的智慧。在介绍这些模型时,我尽量采用初学者较易理解的叙述方式,用图形和例子作为推导的工具。但必须指出,任何知识的获得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对于初学者而言,在学习这些内容时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咀嚼。本书希望教给学生思考国际贸易问题的方法,所以需要学生对书中所讲解的推导过程充分消化,而不仅仅是记住结论。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在阅读了正文中采用图形和数字例子的推导后,可以阅读附录中相关的代数推导过程。
本书希望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和分析国际贸易活动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首先都要扎实地学透国际贸易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国际贸易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现实问题层出不穷,有时确实需要创造新的理论才能理解和把握它们。但在很多时候,新的现象往往是历史现象的变形。国际贸易的经典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仍然是认识当今世界国际贸易现象的钥匙。
我希望以上的介绍能够使学生对本书的特点有所了解。对于我而言,如果本书能够为学生开启理解国际贸易问题之门,那将是对我的最大褒奖。
本书是国际贸易学的入门教材。第二版对章节结构安排做了重大调整,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李嘉图模型、特定要素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等传统贸易理论,第二部分系统讲解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外包离岸理论和动态贸易理论等新兴贸易理论,第三部分介绍贸易政策工具以及有关贸易政策的争论,第四部分介绍国际贸易数据。
本书力求将国际贸易学的精华思想,特别是其主要结论的推导过程传授给学生。作为入门教材,本书主要采用图形和例子作为分析工具。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本书的附录提供了对模型的代数推导、实证检验以及理论拓展。
许斌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吴敬琏经济学教席教授。1986年、1989年分别获复旦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5—2003年任教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获终身教职。曾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访问教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兼职研究员。其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学、宏观经济学和中国经济,研究成果发表于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China Economic Review, The Economic Journal,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等国际学术期刊,并著有《国际贸易》和《活用宏观经济学》。
本书是国际贸易学的入门教材。第一版出版后得到了使用者的广泛好评。由于近年来无论是国际贸易的现实状况,还是国际贸易学的理论和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此教材修订极其必要。第二版增加全新的章节以反映国际贸易学发展的前沿成果,调整第一版的章节安排以使全书结构更为合理,增加新案例以反映国际贸易领域的新近事件。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传统贸易理论,第二部分为新兴贸易理论,第三部分为国际贸易政策,第四部分为国际贸易数据。本书力求将国际贸易学的精华思想传授给读者,作为入门教材,本书主要采用图形和例子作为分析工具。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读者,各章附录提供了相关的数学推导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