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第一章 主流白人生态批评的学术危机与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兴起第一节 主流白人生态批评的学术危机与转机第二节 少数族裔生态批评发展概览第二章 黑人生态批评对文学生态的研究第一节 奴隶叙事的生态悖论:缘起、内涵、思想根源及化解之策第二节 白人作家田园叙事传统的实质:伤感怀旧,粉饰南方第三节 缪尔自然崇高的实质:种族主义的建构第四节 崇高、自然、种族:崇高范畴的生态困局、重构及其意义第三章 黑人生态批评对黑人文学中不同环境的研究第一节 美国黑人文学中荒野、地下及山巅的生态文化内涵及其价值第二节 莫里森:飞越山巅,重拾自我第三节 非裔美国文学中的水意象与黑人文化记忆第四节 黑人文学中的河流与水:疗伤之源,救赎之桥第五节 黑人生态批评与城市生态第四章 印第安生态批评对印第安文学生态的研究第一节 美国印第安文学中地方意识的建构及其作用第二节 印第安文化的自然观:人与万物共栖的神圣生命之网第三节 印第安作家对土著土地伦理的阐发与建构第四节 《力量》中的狮子书写与跨文化生态对话:建构多元文化生态话语第五章 印第安生态批评对文学、文化生态的重审第一节 生态印第安人形象:内涵、价值与问题第二节 印第安生态批评对国家公园的多维拷问第三节 印第安生态批评与主流白人文学生态:解构与重构第六章 奇卡诺生态批评第一节 文学对存在之殖民性的解构第二节 奇卡诺文学与奇卡诺民族主义的生态重构第三节 奇卡诺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化多元性 第四节 奇卡诺文学环境主义与美国的移民政策余论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胡志红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结项成果即将付梓,请我作序,我感到很高兴,在我的印象中这已是第三次为他的新书写序了,为此,我首先要对他表示祝贺。志红的博士论文题目是《西方生态批评研究》(2005年),主要是对西方生态批评理论的研究,该文得到了国内多位知名专家的高度肯定。十多年过去了,他一直还在这个不断扩展的学术领域辛勤耕耘,并将两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都圈定在“生态”上,但都有新的突破,内容都是国内生态学界鲜有人问津的学术场域,学术视野逐渐拓宽,运用的理论也更加丰富多样,所以可以这样说,他的每一次新的尝试都可算作一次学术挑战,也是对他自己的超越,充分显示了他学术素养在不断提升,这些也都得到了国内乃至海外学界较为广泛的认可。作为导师,我欣喜地见证了他的努力和进步。在此,我就简要谈谈他的《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理论研究》。如果从2013年获批立项算起,该项目(专著)也有七八年了。在项目正式立项时,该研究在国内几乎可算一个全新的领域,类似研究和相关第一手资料非常稀少,他一度还为此感到苦恼,所幸他成功申请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很快就到美国访学。在美访学期间,他不仅收集到了大量最新的第一手生态批评原版英文资料,尤其是涉及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资料,而且还认真考察了复杂多面的美国生态现状,这实际上是在美国做生态田野考察。此后,他一头扎进了一大堆似乎杂乱无章的原始资料中,心无旁骛,潜心阅读,认真思考,深入分析,慢慢才整理出清晰可辨的学术路径来。一晃五年快过去,他终于写出了40多万字的成果,再经过细心打磨,顺利通过多位专家的匿名评审,并赢得了很好的评价。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为何出现?我们为何要对它进行研究?这是首先要回答的两个问题。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前期主流白人生态批评的思想基础和研究范式出了问题,甚至可以说,前者是在对话、质疑、批评、挑战后者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学科理论和开展学术研究。前期主流白人生态批评主要是以生态中心主义哲学为基础,从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阐释文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探寻应对环境危机的文化策略,固执地坚持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当今环境危机的终极根源,故仅简单地考虑人与自然之间二元对立关系,而淡化甚至忽视了“自然”范畴之上所附着的沉重社会文化负担,同时也将“人”从其生存的复杂历史文化语境中抽取出来,抽象考虑“一般”意义上的人,忽视了因种族/族裔、性别、阶级、文化及信仰等因素的差异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在环境经验、环境审美、环境认识上的不同以及在环境福祉和环境负担上的分配不公等。反过来,这些差异又进一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导致今天环境危机的因素非常复杂,既有历史文化和思想意识层面的原因,也有现实社会体制层面的因素,因而不能简单地仅从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这种模式进行解释和探寻应对危机的文化策略。更有甚者,少数族裔生态批评还认为,主流白人生态批评基本上是个白人的文学批评运动,由于其思想基础和研究范式偏狭,必然伴随诸多局限或不足,诸如种族偏见、性别偏见、阶级偏见、文化偏见及文类偏见等,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种族偏见,从而招致草根环境公正运动中的少数族裔学者、环境哲学内部社会生态学学者和生态女性主义学者甚至主流生态批评内部一些学者的严厉批评,他们疾呼生态批评的环境公正转向。由此可见,前期生态批评遭遇严重的学术危机。针对前期主流白人生态批评的以上种种弊端或不足,并受环境公正议题的强力推动,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应运而生,发展势头强劲,是当下美国生态批评中最为活跃的学术场域之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三支少数族裔生态批评引人注目。其中,美国黑人生态批评是重头戏,美国印第安生态批评次之,再次是奇卡诺(美国墨西哥裔)生态批评,而其他少数族裔生态批评有的恰似“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的还未产生。《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理论研究》主要是对以上三支生态批评理论进行研究。反观生态批评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尽管其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从事生态学术研究的学者现在也不算少,还有一些有分量的学术成果问世,“生态”在国内学术版图上也已赢得了一席之地。在其兴起的初期,其势头真的还不小,照理说,当下的生态批评应该更兴盛些,声势也应该更大些,这也是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因为生态文明建设已从学术圈的呐喊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客观上为生态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但其后来的发展势头似乎变得疲软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其思想基础单薄,所运用的理论滞后,没有“与时俱进”。或者说,其思想基础和理论范式依然局限于第一波生态中心主义型生态批评的藩篱。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紧追西方,这样做反而不好,我们就缺乏文化自信了嘛。恰恰是要立足本土,“重估、重评西方”,与它开展对话,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其生态文化资源并建构自己的理论,就是要实现“生态批评的中国化”。从这个角度看,针对当下国内生态学术的现状,《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问世可谓是一场及时雨,具有重要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具体而言,其学术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该著是填补国内学术空白的研究,处处体现一个“新”字。该著的“新”反映在材料新、理论新、观点新及术语新等方面。该著所引用的文献几乎都是第一手英文资料,大量的术语都由志红自己翻译引入。更为重要的是,该著综合运用环境公正理论、种族研究、性别研究、后殖民理论、环境哲学中的深层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透视“生态”问题,深挖生态危机产生的历史、文化与现实根源,探寻应对环境危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多元文化路径,说理通透,令人折服。其次,该著充分体现了一个“全”字。所谓“全”,指的是该著呈现了美国生态批评学术的“全貌”。首先,该著概要梳理了主流白人生态批评发展的来龙去脉,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简介了其环境公正转型的必然性和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兴起及发展概况,然后着重呈现了其有影响的三支,即黑人生态批评、印第安生态批评及奇卡诺生态批评,其间既有理论的指导,也有文学、文化文本的支撑,点与面结合,结构与内容呼应,深挖各少数族裔文学、文化所蕴含的深沉、丰富生态智慧,进而充分揭示了多元文化是构建人与自然永续和谐共生的客观要求,有效应对生态危机的必然文化路径。最后,该著处处体现了比较文学学科的精神,作者甚至提出将绿色化的比较文学视野作为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方法论。具而言之,该著运用了比较文学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方法研究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理论,无论是在研究黑人生态批评、印第安生态批评还是在研究奇卡诺生态批评,作者都在对话、质疑、颠覆或解构主流白人生态批评或白人文学、文化经典的语境下展开,在对比中凸显各族裔因独特的历史而铸就的独有的环境经验,彰显他们文学、文化的生态异质性,建构各少数族裔环境文学经典,从而极大地拓展生态批评的学术空间。在此,我还要简要说说该著的现实意义。根据我国生态学术和生态形势的现状,我想该著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1)对我国生态学术的理论建构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还可进一步深化生态学术研究的内容,拓展了新的研究空间;(2)极大拓展了国内学界对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研究视野,为其增添了新的理论方法;(3)可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4)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对环境公正议题的强调及其多维度内涵的探讨,对我国生态文明的构建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当然,该著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商榷、完善和进一步思考的地方。比如,在研究少数族裔生态批评时,有如此多的理论介入,诸如环境公正理论、种族研究、性别研究、后殖民理论以及环境哲学理论,如何协调它们之间不同甚至对立冲突的诉求?就生态问题而言,每况愈下的全球性的、共性的现实生态问题与追求地方性的、个性化的多元文化策略之间如何达成妥协或取得共识?我想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生态学者深思。简而言之,该著是国内外首部深入系统研究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学术专著,它的问世定有助于拓宽国内生态学界的视野,助推生态理论和生态话语的中国化进程,建构开放、包容、多元并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生态理论和生态话语,深化国内生态学术研究的内容,有效开启中外生态学术之间的深度对话和交流,进而为构建世界生态命运共同体出力、发声。是为序。曹顺庆2021年1月于川大花园
胡志红,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外语学院兼职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理事会理事,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美国爱达荷大学访问学者。北京丹曾文化有限公司生态文学首席教授,成都市第十六、十七届人大代表,成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法制委员会委员,民盟成都市市委委员。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生态文学、生态批评理论及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主要学术成果:出版专著《西方生态批评研究》(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西方生态批评史》(2015年,人民出版社)及译著《实用生态批评》(2009,北京大学出版社)。独立主持并已完成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生态批评研究”和“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以中/英文全文转载,曾先后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学术成果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在环境公正议题的强力推动下,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应运而生,其力荐站在环境公正的立场,透过各少数族裔文化视野探讨文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生态批评开辟了别样的学术空间,并成为美国生态批评最为活跃、最为丰饶的学术场域之一。迄今为止,美国黑人生态批评是最大的亮点,其次是美国印第安生态批评,再次是奇卡诺(墨西哥裔美国人)生态批评,而亚洲裔等其他少数族裔的生态批评似“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的甚至还未诞生。本书是国内外学界首次对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理论进行全面梳理、深入研究的学术尝试,颇具创新性、开拓性和借鉴价值。本书除绪论和余论以外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绪论简要介绍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书的主要内容、创新之处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等。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简要分析主流白人生态批评的学术危机、环境公正转型、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兴起、其发展简况及其方法论特征等。第二部分由第二章和第三章构成,是对美国黑人生态批评理论的研究。结合黑人族群沧桑的历史,透过黑人族群的文化视野,既重审西方主流文学、文化生态,又发掘黑人文学中蕴含生态内涵的作品,以期构建基于种族平等和生态公正并能吸纳黑人独特环境经验的可持续人文生态。第三部分由第四章和第五章构成,是对美国印第安生态批评理论的研究。一方面联系欧美白人与印第安民族之间长期接触的历史,发掘土著文学文化所蕴含的独特、神圣的生态内涵,凸显其环境经验的土著性特征。另一方面探讨印第安生态批评对主流白人文学、文化生态的重审,彰显印第安生态批评独特的批判锋芒和生态建构潜力。第四部分即第六章,是对奇卡诺(墨西哥裔人)生态批评的研究。其主要涉及奇卡诺文学对殖民主义逻辑的解构、对奇卡诺民族主义的生态重构及奇卡诺生态批评对生态文化多元性、对美国移民政策等议题的探究等。 余论主要归纳出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几个共同特点,并指出它们与主流白人生态批评之间存在的障碍、合作的潜力及其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