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第一章 导论3第一节 调查点概况3第二节 语言系属与濒危状况4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调查说明4第二章 语音6第一节 声母6第二节 韵母11第三节 声调15第四节 音节结构23第三章 词类24第一节 名词24第二节 代词28第三节 数词33第四节 量词34第五节 动词35第六节 形容词43第七节 副词45第八节 其他封闭词类46第四章 词法48第一节 名词的结构与功能形态48第二节 动词的结构与功能形态54第五章 名词短语58第一节 名词短语的成分顺序58第二节 简单名词短语62第三节 复杂名词短语67第四节 无核心名词短语72第五节 名词短语之间的并列连接75第六章 语法关系77第一节 核心论元的语法关系78第二节 外围论元的语法关系80第三节 语法关系标记的来源与演变89第七章 动词短语95第一节 成分的顺序95第二节 状语与补足语98第三节 连动结构及其标记105第四节 致使结构及其标记107第五节 谓词性并列结构111第六节 动量的表达113第七节 动词短语的名物化114第八章 体范畴、式范畴与情态范畴116第一节 体范畴116第二节 式范畴128第三节 情态范畴130第九章 自我中心范畴、示证范畴与新异范畴137第一节 自我中心范畴138第二节 示证系统的结构141第三节 示证范畴与自我中心范畴的搭配146第四节 不同示证范畴的语义区分148第五节 示证信息的表达与范围150第六节 示证范畴与新异范畴154第七节 两组示证标记的形成156第十章 句子结构157第一节 疑问句和否定句157第二节 存在和领属结构162第三节 话题 – 述评结构163下编第一章 语保语法例句167第二章 长篇语料184附 录 分类词表305第一节 通用词305第二节 扩展词329第三节 补充词汇365第四节 民族文化词372参考文献379致 谢387
混合语的深度描写——认识语言演化的重要窗口(代序)陈保亚纳西语在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有重要地位,尤其是纳西语中的玛丽玛萨话。唐代的吐蕃藏语是茶马古道网络上重要的地域通语,包括纳西语在内的普米语、嘉戎语、木雅语、扎巴语、尔龚语、贵琼语、北部羌语、史兴语、独龙语、门巴语、珞巴语等语言中存在大量藏语借词,这是藏语作为地域通语的主要证据,也说明当时的纳西语处在弱势语言地位,纳西语人中有不少能够说藏语的双语者。根据我们研究的语言接触的规律,一般情况下,藏语作为强势语言(dominant language)会向纳西语输入借词,纳西语作为弱势语言会在语法和语音的结构上干扰当地的藏语,形成母语干扰的接触格局,同时也会出现纳西藏语这样一种变体。从子鹤所描写的玛丽玛萨话的情况看,玛丽玛萨话也受到过藏语结构的影响。同样根据我们对语言接触规律的研究,强势语言在结构上干扰弱势语言通常只在基础语言(basic language,基语)换位的情况下发生。因此,在有些纳西语区域,尽管纳西语作为母语仍然存在,但纳西语人的基语已经不是纳西语而是藏语。基语是一个人最熟练、使用面最广的语言,其显著的标志是核心词最为稳定。宋代由于大理国的兴起,早期白语成为大理国地区的地域通语,很多纳西语人生活在大理国区域,也会说白语,纳西语中还存在不少白语借词,是主要证据。但从子鹤对玛丽玛萨话的描写看,白语结构对纳西语的干扰并不明显,可能说明纳西语人很少发生基语换位,即尽管白语是通语,但纳西语仍然是纳西族的基语。从元、明直到清代的雍正元年实行“改土归流”,木氏土司王朝在茶马古道核心区域滇藏川一带具有很大的实力,纳西语在不少民族地区成为地域通语,云南的藏语中有很多纳西语词汇,这是主要证据。纳西语作为地域通语,为很多弱势民族言说,纳西语也受到了这些民族语言的母语干扰。子鹤对玛丽玛萨话的描写中体现出的不少混合面貌,是主要证据。尽管藏语、白语、纳西语都曾经在茶马古道滇藏川核心区域做过地域通语,但宋元明清以来随着茶马古道越来越活跃,各地民族交流愈加频繁,汉语作为茶马古道上的全域通语地位越来越高,逐渐形成了在整个茶马古道上内部一致性很高的西南官话,古道网络上各地民族语言都保留了大量西南官话借词。由于西南官话的强大势力,西南官话对纳西语也有深刻影响,并且在很多纳西语地区明显存在基语由纳西语换位成西南官话的情况。好些玛丽玛萨人的母语结构受到西南官话的强烈影响,成为基语换位的主要证据。这在子鹤其他论著中也有体现。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纳西语是藏缅语中一个很重要的语言,与彝语支语言、羌语支语言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这些都因为纳西语处在错综复杂的语言接触中,因此其历史地位长期存在争议。这个问题说明,充分研究纳西语方言可能会为藏缅语乃至汉藏语的演化提供重要的启示。因此纳西语方言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玛丽玛萨话尤其值得注意。纳西语方言差异大,以丽江为代表的西部方言和以永宁为代表的东部方言不能通话,东部方言的几个次方言之间通话也比较困难。因此有很多语言现象值得详细描写记录。然而目前只有Liberty Lidz的博士论文A Descriptive Grammar of Yongning Na (Mosuo)(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一部全面描写纳西语方言语音语法系统的著作问世。2010年,为纪念茶马古道语言文化徒步考察20周年,我和孔江平、张猛、杨海潮、汪锋做了茶马古道大环绕考察,在踩点考察中我们注意到玛丽玛萨话独特的混合性,回北京后我让子鹤选择了这个点的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选题。这个选题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子鹤接受了。从2011年以来,子鹤长期耕耘在纳西语地区,特别是玛丽玛萨话通行的地区,每年深入村寨,展开充分调查,还完成了语保项目。子鹤在对纳西语方言进行系统的历史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现在又对其最熟悉的一个方言玛丽玛萨话,在语言类型学的框架下做了全面的描写,内容扎实,思路清楚,其语料部分的详细准确标注显示了本书是藏缅语区域参考语法的上乘之作。本书还是第一部对纳西语方言进行系统描写的中文著作,而且在玛丽玛萨话中发现的语音语法现象与永宁摩梭话有较大的差异,从材料方面填补了研究的空白。玛丽玛萨话本身有很突出的特点,和上面讨论的茶马古道上的语言接触相呼应。第一,纳西语方言声调系统普遍很复杂,类型多样,前人的研究认为西部方言是平调系统,而东部方言的永宁话是词调系统。玛丽玛萨话基本上是一个三平调系统,但也带有词调系统的特征,有一定的混合性质。第二,玛丽玛萨话可能并不存在一个以完整/非完整为基本分野的体系统,而是将若干类与“体”相关的语法意义分别语法化,而且语法化程度大多不高,形成一个较为松散、未完全脱离语义语用层面的体系统。第三,玛丽玛萨话有自我中心范畴,而且与示证范畴存在复杂的配合关系,从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上,都很可能是受藏语影响的结果。玛丽玛萨话是深度接触的结果,具有很多混合语的性质,是认识语言接触中底层干扰、上层干扰、母语干扰、基语换位、基语干扰、通语更迭等性质的重要语言。目前语保研究、参考语法描写等重点在混合特点较少、同质度较高的语言,研究难度相对较低。要研究混合特点多、异质度较高的语言,难度就很大。这首先需要重建和混合语相关的语言的原始母语,然后才能恰当描写该混合语。这一点子鹤做到了,他在之前的工作中花大力气建立了纳西语方言之间严格的语音对应规律,重建了原始纳西语。从这个意义上看,本书不仅为纳西语共时结构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启示,还进一步为推进纳西语乃至藏缅语、汉藏语的研究,为弄清茶马古道上语言的接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个案。从这一点看,本书在研究方法上有突破。
本书是第一部对纳西语方言进行系统描写的中文著作,而且在玛丽玛萨话中发现的语音语法现象与永宁摩梭话有较大的差异,从材料方面填补了研究的空白。本书不仅为纳西语共时结构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启示,还进一步为推进纳西语乃至藏缅语、汉藏语的研究,为弄清茶马古道上语言的接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个案。
李子鹤 ---------------------------- 李子鹤,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研究员。主要从事历史语言学研究和藏缅语言文化的调查记录。在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语言学论丛》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曾获2016年罗常培语言学奖三等奖。
玛丽玛萨话是云南省维西县塔城镇一带自称“玛丽玛萨”的族群的语言,系属上属于纳西语东部方言。本书基于作者2011年以来田野调查收集的第一手材料,描写玛丽玛萨话的语音、词法和句法系统。语音方面包括音节结构、音位分析、语流音变规律;词法方面包括词的结构类型、词类、构词法;句法方面包括语序、名词的语法范畴及标记、动词的语法范畴及标记、示证、自我中心与新异范畴、句子结构。最后提供丰富的玛丽玛萨话文本转写及语法标注。本书为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课题结项成果改编,所有语料均为田野调查收集的第一手材料,是国内第一部纳西语方言语法系统详细描写的专著。玛丽玛萨话在声调系统、示证、自我中心与新异范畴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对语言类型学研究有推进作用。玛丽玛萨话的标注文本是语法理论研究的宝贵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