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第一章 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第二章制造业与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分析;第四章 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第五章 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分析;第六章结论与启示;参考文献,附录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发达的实体经济不可或缺,而实体经济核心在于制造业,在我国经济逐步由“工业化”迈向“服务化”的发展过程中,制造业与服务业如何协调发展将成为决定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之一。过去,我国保持高速经济发展得益于廉价的劳动力和无节制的资源消耗,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环境规制的约束逐渐加码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经济发展模式亟待完善,同时国际形势日益严峻,占据优势地位的发达国家通过构建新的贸易模式使中国在国际竞争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内忧外患”的经济环境下,产业升级迫在眉睫,而产业升级离不开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为了充分了解中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水平,以及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采用统计学、新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分析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机制基础上,搭建“产业发展—产业协调—驱动因素—产业升级”的研究路径,为促进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及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决策参考。具体来看,以研究问题为牵引,以研究路径为导向,以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本书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通过梳理以往文献,构建了反映制造业与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在熵权法、综合指数法、基尼系数分解法基础上分别从整体、省域、区域、行业部门四个层面测算制造业与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异。第二部分,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四个层面下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并对制造业与服务业各门类的协调发展模式进行了分类分析,应用情景分析法对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第三部分,探究了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利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效应、驱动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及空间异质性。第四部分,基于DEA-Malmquist模型测算了制造业总体、省域及各子行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及其变动,并以此来衡量制造业升级效果,采用门限回归模型考察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非线性影响。相较于市场同类书籍,本书的创新和主要贡献在于:(1)探析了产业协调发展的动机、载体、路径,健全了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理论机制;(2)创新性探究了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状况、共性特征、差异水平及动态演进规律,继承和拓展了产业关联研究,为实现产业协调发展提出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3)引入空间因素,通过测度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空间集聚效应,驱动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空间异质性,将产业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扩展至空间层面;(4)突破传统的线性单向思维,检验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阈值效应,建立了产业协调发展对产业升级的非线性推动机理。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统计测度研究》的最终成果,并获得良好结项。本书的作者不是象牙塔里的研究者,而是能把统计学的学理研究与应用相结合做出一系列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果的学者。这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著作,借助厚积薄发的学养,作者将空间计量理论和产业经济理论,应用于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实际发展研究的实例中,并深入浅出地介绍给读者。希望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学者朋友关注这一成果,共同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寥寥数言,是以为序。
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中国经济由速度优先转为“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也呈现较大的改变,服务业已成为新时期增加就业与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当有发达的实体经济作支撑,而实体经济核心在于制造业,因此当经济逐步由“工业”时代迈向“服务业”时代,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与互动融合将成为必然趋势。新时代产业变革呈现出服务化、高端化、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等趋势,同时一方面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的加快提升,使得新兴经济体的廉价劳动力形成替代效应;另一方面,随着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占据优势地位的发达国家通过构建新的贸易模式使中国在国际竞争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经济环境下,产业升级迫在眉梢,而产业升级离不开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合理、形成产业集聚、提高劳动生产率、缩小收入差距、可持续发展五大方面。本书的创新和主要贡献在于:(1)探析了产业协调发展的动机、载体、路径,健全了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理论机制;(2)创新性探究了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状况、共性特征、差异水平及动态演进规律,继承和拓展了产业关联、融合研究,为实现产业协调发展提出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3)引入空间因素,通过测度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空间集聚效应,驱动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空间异质性,将产业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扩展至空间层面;(4)突破传统的线性单向思维,检验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阈值效应,建立了产业协调发展对产业升级的非线性推动机理。
张虎 等【著】【中国】【现当代】————————————————————张虎,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现场统计学会经济与金融统计分会常务副理事长、湖北现场统计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统计理论与方法、金融统计与计量、数量经济学。
本书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探明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机制基础上,搭建“产业发展—产业协调—驱动因素—产业升级”的研究路径,为促进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及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决策参考,并尝试回答如下几个问题:(1)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两产业协调发展出于何种动因?需要依托哪些载体来实现协调发展?存在怎样的机理和路径?(2)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处于怎样的发展水平?各自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趋势如何?是否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如何测度两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3)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是否协调发展?产业协调发展的演进状态及区域特征如何?未来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景是怎样的?(4)驱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作用机制如何?各种因素对协调发展水平的作用效果如何测度?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及空间异质性?(5)当前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现状如何?产业升级如何科学合理测度?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是否能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大小与方向如何?以研究问题为牵引,以研究路径为导向,以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本书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首先,通过梳理以往文献,构建反映制造业与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在熵权法、综合指数法、基尼系数分解法基础上分别从整体、省域、区域、行业部门四个层面测算制造业与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其次,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四个层面下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并对制造业与服务业各门类的协调发展模式进行了分类分析,应用情景分析法对两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再次,探究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利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效应、驱动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及空间异质性;最后,基于DEA-Malmquist模型测算了制造业总体、省域及各子行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及其变动,并以此来衡量制造业升级效果,采用门限回归模型考察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非线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