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新时代政府公共关系的环境与使命(代序)第一编 政府公共关系概述第一章 政府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第一节 政府公共关系的界定与功能第二节 政府公共关系的总体架构与运行保障第三节 政府公共关系的环境分析案例研究一 英国政府(政党)公共关系第二编 政府常态公共关系第二章 形象优化管理第一节 政府形象的要素与机理第二节 政府形象管理的主体定位与风险评估第三节 政府形象优化的路径设计第四节 政府形象的立体化改革案例研究二 城市政府形象优化:以旅客为中心,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以2023年“淄博烧烤出圈”和2024年“尔滨宠宾”为例第三章 社会公众引导第一节 公众引导的分类实施第二节 宣传告知与动员说服第三节 公众引导需升级为民意治理案例研究三 北京城管“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公共关系策略第三编 政府应急新闻管理第四章 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第一节 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界定与原则第二节 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内容与形式第三节 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组织与实施案例研究四 地方政府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以市级为例)第五章 应急新闻的科学管理第一节 应急新闻管理的法定要求与制度规范第二节 应急新闻管理的常见误区与应对策略第三节 全媒体环境下的应急新闻管理优化案例研究五 校企联合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实战和模拟应急新闻发布”培训第四编 政府危机公共关系第六章 政府危机公共关系概述第一节 政府危机公共关系的原理第二节 政府危机公共关系的责任模型第三节 政府的转危为机策略案例研究六 深圳“12·20”特大滑坡事故的危机公关经验第七章 舆情引导的综合施策第一节 舆情的要素与机理第二节 舆情的全生命周期评估与风险防控第三节 舆情引导与媒体危机公关案例研究七 我国公安机关的舆情引导策略研究第八章 风险沟通与矛盾调解第一节 风险沟通与矛盾调解的机理与规律第二节 风险沟通与矛盾调解的综合施策第三节 风险沟通与矛盾调解的应用工具第四节 灾后情境的危机沟通与风险干预案例研究八 成都曹家巷居民自治改造的矛盾调解经验第五编 政府公共关系综合治理第九章 政府公共关系的综合治理体系第一节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第二节 政府公共关系的共建共治格局第三节 政府公共关系的社会评价提升案例研究九 提升应急救援社会评价的“三维九要素”模型
新时代政府公共关系的环境与使命(代序)政府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在政府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以特定的经济、政治条件和环境为依托,致力于提高行政效率和社会效益,运用多种传播和沟通手段与公众保持相互理解、信任、合作的持久关系,以期提高政府的美誉度,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理解、支持的一种行政管理职能。一、政府公共关系的四个维度新环境政府公共关系在调节国家与社会关系、保持社会稳定、化解重大风险方面的“软实力”作用不可替代,功能不可缺位;进入新时代,面临新环境,政府公共关系受到当前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的深刻影响,其职责和功能须得到强化,其水平和能力须不断优化。(一)国家治理的视域:政府公共关系要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而政府公共关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一方面,政府公共关系是国家治理资源的重新发现和创新运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包含政治制度、公共价值、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等核心内容,而公共关系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资源,是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特殊价值。另一方面,政府公共关系是国家治理主体多元化的时代命题,当前从单一的政府管理主体向多元的社会治理主体转变已是必然,从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向政府、市场、社会治理结构转变是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国家与社会的协同“公共治理”是善治思考的终点。要实现善治,须保持权力和权利的协调;政府与社会的彼此合作;公共选择和公共博弈的公平有效;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政府与民间组织良性互动,分工协作,实现对公共事务的共管共治。这一切都是政府公共关系深刻的时代命题。承担沟通与传播职能的政府公共关系有了更大的平台与用武之地,政府公共关系体系和能力客观上要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调适、相匹配。(二)行政改革的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更需要良好的政府形象和公众关系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放管服”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重大改革。2015年5月12日,党中央首次提出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推进,即‘放、管、服’三管齐下”;2018年,党中央又提出要推动“放管服”的“六个一”,即企业开办时间再减一半、项目审批时间再砍一半、政务服务一网开通、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一律取消。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而是深化“放开搞活”的成功经验,以行政体制改革为“先手棋”,大力实施简政放权,推进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和壮大了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为群众服务是政府的本分,要把企业和群众“办事不求人”作为“放管服”改革成效的一块“试金石”,把便利化程度作为企业和群众感受改革成果最直接的晴雨表。“放管服”改革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各地的改革,如上海“一网通办”、浙江“最多跑一次”、江苏“不见面审批”,是政务服务模式的变革、营商环境的升级,更是政府公共关系的政策依据。“放管服”改革落实到位的结果也将体现在良好政府形象和公共关系的塑造和形成上。(三)媒体融合的视域:信息技术发展推动政府公共传播的变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也使人类进入公共治理时代,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首先引起政府的内部治理结构重组,也直接影响到政府与外部社会的关系,更使政府与社会的沟通工具——媒体发生了重大的变革。2014年,党中央正式发布《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关于加快媒体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标志着媒体融合进入国家战略。几年来,在党中央政策指导和相关部门推动下,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从通讯社、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到微博、微信、互联网门户网站/重点新闻网站等新兴媒体,中国传媒业融合发展浪潮澎湃,成效显著。媒体传播是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政府公共关系主要依赖传统媒体来进行,但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异军突起,对传统的“单向度”的公关模式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舆论宣泄口和传播途径多元多变,不确定性和不可控程度大幅度提高,“强硬”的公关方式不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新时代政府公共关系模式应适应信息传播技术的改革与创新。(四)风险社会的视域:风险治理“整体性”需要政府公共关系强化风险防范化解当前,我国突发事件管理正经历从应急管理向风险治理的转变。社会风险是突发事件的隐性表现,突发事件是社会风险的显性表现。我国自成立应急管理部以来,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这就要求政府公共关系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用风险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来防范,按照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要求,推动建立与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科学统筹防范与救援、监管与服务,提高政策措施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前预防冲突,疏导公众情绪,防止出现公众关系紧张导致的次生灾情。二、政府公共关系的四个维度新使命进入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信息科技和媒体融合的深化将促使我国政府公共关系职能的升级: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府公共关系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直接发挥作用;由辅助性职能发展为核心管理职能;政府公共关系常态化;公关工具和手段上升为政府管理的日常职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关系是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各级政府须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优异的答卷。基于此,政府公共关系面临国际传播与话语权、国内新闻舆论、内部新闻工作者、外部人民群众等多个维度的新使命,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国际传播的“五力”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这一重要论述是中国国际传播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说服力、引导力”成为中国国际传播新的制高点和战略目标,“五力”并进,也是政府公共关系所面临的新课题。第一,努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围绕“四个自信”,向国际社会大胆提倡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理论、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第二,充分发挥中华文化感召力,做好做足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来向国际社会全面阐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深刻内涵。第三,坚决树立中国形象亲和力,以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核心,打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第四,全面提升中国话语说服力,自信展示现代中国的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科技进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中国所提倡的关系到人类进步和发展的主题活动。第五,坚定加强国际舆论引导力,要积极设置议题,预先占据舆论空间,主动引导舆论走向,积极开展多元“柔性外交”,提高国际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互动性和可信度。(二)新闻工作者的“四力”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被简称为新闻工作者“四力”,该思想为新闻舆论工作者阐明了本领能力的重要内容,也为创作新闻精品力作明确了方法路径,更为政府公共关系的微观新闻操作提出了新命题。第一,“脚力”重在行走力和行动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感受时代巨变,倾听百姓心声,掌握鲜活经验、新鲜观点;在互联网时代,既要扎根现实生活,又要扎根网络空间,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让网络空间成为凝聚共识的新空间。第二,“眼力”重在观察力和发现力,具有敏锐的新闻眼光、良好的新闻发现力和透彻的新闻悟性,能够迅速从新近发生的事实中发现新闻线索,找到新闻点,做出准确的新闻价值判断。第三,“脑力”重在思考力和判断力,以辨方向,懂规律,设议题,尽量想得全、想得深、想出新;掌握互联网传播规律,擅长设置议题引领舆论,实现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第四,“笔力”重在写作力和表现力,善于表达,以真情实感、鲜活事例和好文风、好文采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三)新闻舆论的“四力”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被称为新闻舆论“四力”,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举措,也是政府公共关系所面临的国内新使命。第一,“传播力”是指新闻媒体实现真正有效传播的能力和效力,是主流媒体发挥引导力的基础、扩大影响力的手段、彰显公信力的途径,关键在于广覆盖和有效传播,取决于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第二,“引导力”是指举旗引领导向,以正确导向引领社会舆论,帮助公众把握正确的价值方向,纠正舆论偏差,其逻辑起点是讲政治、讲导向,核心目标是完成“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第三,“影响力”是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在传播终端的体现,是新闻舆论引起关注、产生反响、激起共鸣,真正实现传播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一种能力。第四,“公信力”是媒体在长期传播实践中形成并赢得受众信赖的程度或能力,是一种被人民群众信任的内在力量,它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准。(四)人民群众的“三感一度”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基于此,事关人民群众的“三感一度”(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构成了新时代政府公共关系的最核心、最重要、最根本的使命和目标。要真心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经常用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这把尺子量一量自己,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三、新时代政府公共关系的科学实施:全书结构框架和知识要点新时代,政府公共关系所面临的将是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治理模式,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府全面改革。政府公共关系不仅是对政府形象的塑造,而且要获取社会的支持;不仅要宣传政府工作,而且要开展社会各界的动员;不仅是政务的传播,而且要引领群众。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及信息技术引发的媒体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政府公共关系职能全面升级,不仅在政府公共管理的各运行职能中直接发挥作用,由辅助性职能发展为核心管理职能,而且政府公共关系正在常态化,公关工具和手段上升为政府管理的日常职能。对政府公共关系的研究具有多重视角。从技术视角来说,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开展公关的手段和政府公关的效果体现的总称;从管理视角来说,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开展各类具有社会影响的行政行为的总和;从法律视角来说,政府公共关系是法律法规和制度规章作用于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统称;从政治视角来说,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维持统治合法性、维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获取公众支持的总称。因此,政府公共关系涉及领域广泛,涵盖内容丰富,技术方法多样,所需素质综合。政府公共关系的定位和任务,使得政府公共关系的架构呈现出涉及多个领域、应用多种方法、面临多重对象等特点。从政府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出发,本书构建了政府公共关系的结构框架和知识要点。唐钧2024年4月
唐钧 ---------------------------- 唐钧,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城市安全专家组成员,国家消防救援局特约研究员,中国警察网舆情智库专家,中共中央宣传部对外新闻局新闻发布顾问,检察日报社“互联网+检察”新媒体指数学术顾问,北京市千龙智库舆情风险评估治理中心首席专家;《中国机构编制》编委,《中国消防》顾问;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理事,全国风险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10)委员等。主持各级重大课题项目三十余项,出版《政府公共关系》《政府公共关系策略与实务》《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政府形象与民意思维》《应急管理与风险治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管理》《政府风险管理》《公共危机管理》等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本书第一版获评2011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政府公共关系是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政府公共关系的目标在于:第一,持续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提升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度、支持度、满意度;第二,切实优化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扩大新闻舆论的公信力、传播力、引导力;第三,不断创新舆情风险管理和危机公共关系实践,增强危机沟通和综合治理人员的参与感、安全感、获得感。本书分为政府公共关系概述、政府常态公共关系、政府应急新闻管理、政府危机公共关系、政府公共关系综合治理五编,共计九章,主要介绍政府公共关系的三大情景板块,即常态公共关系(第二章和第三章)、应急新闻管理(第四章和第五章)、危机公共关系(第六章至第八章),这些板块与公共关系综合治理体系(第九章)构成“三位一体”的政府公共关系框架。本书适合作为:(1)党政、公共事务管理和群众关系、新闻宣传和媒体公关、信访接待和基层自治等部门的从业人员,在职研究生(MPA/MBA)等的专业读本;(2)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新闻传播、社会学、法学等专业全日制本科生等的课程教材。选用本教材的老师可填写书末的“教师反馈及教辅申请表”获得配套电子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