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上篇 聚合课程理论研究第一章 聚合课程概述…………………………………………………… 3第一节 何谓聚合课程………………………………………………… 3第二节 聚合课程模态………………………………………………… 9第三节 聚合课程的理论基础 ……………………………………… 14第四节 聚合课程评价 ……………………………………………… 19第五节 聚合课程的研究价值 ……………………………………… 28第二章 聚合课程与通识教育 ………………………………………… 35第一节 关于通识教育 ……………………………………………… 35第二节 国外通识教育简述 ………………………………………… 39第三节 中国通识教育简述 ………………………………………… 49第四节 聚合课程与通识教育溯源 ………………………………… 66第三章 聚合课程与新文科 …………………………………………… 77第一节 新文科的产生 ……………………………………………… 77第二节 新文科的聚合属性 ………………………………………… 90第三节 新文科视域下的聚合课程研究思路 ……………………… 94中篇 聚合课程实践应用第四章 聚合课程建设的实践………………………………………… 101第一节 课程概况…………………………………………………… 101第二节 教学内容建设……………………………………………… 114第五章 聚合课程建设实效考查……………………………………… 121第一节 考查方法及准备…………………………………………… 121第二节 基于调查问卷的课程分析………………………………… 129第三节 基于学习自传的课程分析………………………………… 138第四节 聚合课程实践考查总结…………………………………… 162第六章 聚合课程建设实践的评价…………………………………… 167第一节 知识重构的融合度评价…………………………………… 167第二节 教学团队协作情况评价…………………………………… 173第三节 组织内部协调情况评价…………………………………… 178第四节 学科之间内在联系情况评价……………………………… 181第五节 课程的实效性评价………………………………………… 186下篇 国际中文教育聚合课程探索第七章 聚合课程与国际中文教育…………………………………… 193第一节 国际中文教育的历史沿革………………………………… 193第二节 国际中文教育的聚合特征………………………………… 207 214第三节 国际中文教育的聚合课程建设形态……………………… 216第八章 聚合课程指导国际中文教育实践育人……………………… 224第一节 国际中文教育实践育人概说……………………………… 224第二节 课堂实践环境构建………………………………………… 229第三节 校园实践环境构建………………………………………… 237第四节 社会实践环境构建………………………………………… 244参考文献………………………………………………………………… 258
前 言教育是多学科共同协作的艺术。任何一门专业知识都不可能独立完成教育任务,必须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交叠互补中实现人才培养,在多元碰撞激荡中形成新的认知,在各种观点的相互矛盾斗争中推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一种大趋势。聚合课程是建立在学科聚合统整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教学模态。它从跨学科的视角审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育对象、教育形式、教育未来,从而实现学科交叉统整,完成多学科多角度育人,这必将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深远的影响。聚合课程理论起源于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注重人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从跨学科聚合统整视角开展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本书基于中外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建立高等学校聚合课程教育模式,进而运用聚合课程理论开展聚合课程实践。以国际中文教育课程实践探寻聚合课程的社会意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学校聚合课程建设,创新和发展中国素质教育的模式与路径,以解决目前高校课程设置相对孤立、封闭、固化,人才培养知识面偏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不能对接、价值观教育和知识教育不能有机结合、合作探究和自主创新能力缺乏等诸多问题,探索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本书包括上篇、中篇、下篇共八章内容。上篇为聚合课程理论研究,包括第一至三章。第一章,聚合课程概述,阐释了聚合课程的概念、内涵、特征、功能,分析了聚合课程的形态特征、聚合课程的理论基础、聚合课程的评价以及聚合课程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聚合课程与通识教育,阐述了通识教育理论及国内外通识教育思想和实践,分析了聚合课程与通识教育的源流、差异及相互关联。第三章,聚合课程与新文科,阐述了新文科的产生及发展,阐释了新文科的聚合特征及与聚合课程的关联,分析了新文科视域下的聚合课程研究思路。中篇为聚合课程实践应用,包括第四至六章内容。第四章,聚合课程建设的实践,以通识课程“人类文明与当代中国”为例,探索并验证聚合课程建设问题。第五章,聚合课程建设实效考查,从两阶段、三调研入手(两阶段为学前阶段和学后阶段,三调研为学前摸底问卷调查、学后问卷调查和学习自传考查),分析验证基于聚合课程理论建设的通识课程“人类文明与当代中国”的教学实践效果。第六章,聚合课程建设实践的评价,从知识重构的融合度、教学团队协作状况、组织内部分工状况、学科之间内在联系、课程的实效性等五个维度及其所延展出的25个评价指标建立聚合课程的评价体系,并对“人类文明与当代中国”这门聚合课程进行分类系统评价。下篇为高等学校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中文教育聚合课程探索,包括第七至八章内容。第七章,聚合课程与国际中文教育,阐述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历史沿革及聚合特征,分析了国际中文教育的交叉学科发展趋势,研究了国际中文教育的聚合课程建设形态。第八章,聚合课程指导国际中文教育实践育人,阐释了国际中文教育实践育人的聚合任务、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课堂实践环境、校园实践环境、社会实践环境相互联动及虚拟仿真实验室机制和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等,研究构建“三联动两机制”实践育人模态。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把跨学科思维引入高等学校教育教学,采用多学科跨界融合的理念,研究高校课程建设,探索实施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径。理论创新体现为以下三点。一是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观、教育观,提出现代教育应该从原子的、离散的、单打独斗式的课程状态向整体、系统、开放、融合意识回归。二是提出聚合课程是教与学的创新,是教学机制的再造,认为聚合课程中的“聚”,既是教师的集聚,又是课程的集聚,还是师生互动和学生学习体验的集聚;聚合课程中的“合”,既是不同学科知识的跨界融合,又是不同学科思想的融合,还是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学术精神的深度融合。三是提出聚合课程的基本特征,认为聚合课程具有同一主题、跨学科、协作授课、交叉融合、合作学习、多维视角等基本特征。实践创新在于通过通识课程“人类文明与当代中国”以及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聚合课程的建设实践,探索出聚合课程的新模态,为高校课程育人开辟一条新路径。本书的著述出版得益于很多师友的帮助。孟静怡老师在教育学理论研究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对聚合课程理论研究提出了重要的宝贵意见;博士生刘芳铭、王建杰、单雅男做了大量资料整理工作;北京大学出版社邓晓霞老师积极推进本书出版,贾鸿杰老师为本书做了认真细致的编辑加工。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本书研究获得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高等学校聚合课程研究”(批准号:BIA180164)的资助。本书读者范围为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从事教育改革发展的教育管理者,以及一切热心教育发展和跨学科研究的各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