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校點説明欽定四庫全書提要敘原序先生初刻日知録自序日知録自記日知録集釋卷一三易重卦不始文王朱子周易本義卦爻外無别象卦變互體六爻言位九二君德師出以律既雨既處武人爲於大君自邑告命成有渝无咎童觀不遠復不耕穫不菑畬天在山中罔孚裕无咎有孚於小人損其疾使遄有喜上九弗損益之利用爲依遷國姤包无魚以杞包瓜已日改命吉艮艮其限鴻漸于陸君子以永終知敝鳥焚其巢巽在牀下翰音登于天山上有雷小過妣東鄰游魂爲變通乎晝夜之道而知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形而下者謂之器垂衣裳而天下治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困德之辨也凡易之情易逆數也説卦雜卦互文兑爲口舌序卦雜卦晋晝也明夷誅也孔子論易七八九六卜筮日知録集釋卷二帝王名號九族舜典惠迪吉從逆凶懋遷有無化居三江錫土姓厥弟五人惟彼陶唐有此冀方胤征惟元祀十有二月西伯戡黎少師殷紂之所以亡武王伐紂泰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王朝步自周大王王季彝倫龜從筮逆周公居東微子之命酒誥召誥元子其稽我古人之德節性汝其敬識百辟享惟爾王家我適王來自奄建官惟百司空顧命矯虔罔中于信以覆詛盟文侯之命秦誓古文尚書書序豐熙僞尚書日知録集釋卷三詩有入樂不入樂之分四詩孔子删詩何彼穠矣邶鄘衛黎許二國諸姑伯姊王事朝隮于西王日之夕矣大車鄭楚吴諸國無詩豳言私其豵承筐是將罄無不宜民之質矣日用飲食小人所腓變雅大原莠言自口皇父握粟出卜私人之子百僚是試不醉反恥上天之載王欲玉女夸毗流言以對申伯德輶如毛韓城如山之苞如川之流不弔不祥駉實始翦商玄鳥敷奏其勇魯頌商頌詩序日知録集釋卷四魯之春秋春秋闕疑之書三正閏月王正月春秋時月並書謂一爲元改月天王邾儀父仲子成風敬嬴君氏卒滕子薛伯杞伯闕文夫人孫于齊公及齊人狩于禚楚吴書君書大夫亡國書葬許男新臣卒禘于太廟用致夫人及其大夫荀息邢人狄人伐衛王入于王城不書星孛子卒納公孫寧儀行父于陳三國來媵殺或不稱大夫邾子來會公葬用柔日諸侯在喪稱子未踰年書爵姒氏卒卿不書族大夫稱子有謚則不稱字人君稱大夫字王貳於虢星隕如雨築郿城小穀齊人殺哀姜微子啟襄仲如齊納幣子叔姬卒齊昭公趙盾弑其君臨于周廟欒懷子子大叔之廟城成周五伯占法之多以日同爲占天道遠一事兩占春秋言天之學左氏不必盡信列國官名地名昌文字不同所見異辭紀履緰來逆女母弟稱弟子沈子穀伯鄧侯書名鄭忽書名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争門仲嬰齊卒隱十年無正戎菽隕石于宋五王子虎卒穀梁日誤作曰日知録集釋卷五閽人寺人正月之吉木鐸稽其功緒六牲邦饗耆老孤子醫師造言之刑國子死政之老凶禮不入兆域樂章斗與辰合凶聲八音用火涖戮于社邦朋王公六職之一奠摯見于君主人辭無不腆無辱某子受酬辯須臾飧不致三年之喪繼母如母爲所後者之祖父母妻妻之父母昆弟昆弟之子若子女子子在室爲父慈母如母出妻之子爲母父卒繼母嫁有適子者無適孫爲人後者爲其父母繼父同居者宗子之母在則不爲宗子之妻服也君之母妻齊衰三月不言曾祖已上兄弟之妻無服先君餘尊之所厭貴臣貴妾外親之服皆緦唐人增改服制報於所爲後之兄弟之子若子庶子爲後者爲其外祖父母從母舅無服考降噫歆日知録集釋卷六毋不敬女子子取妻不取同姓父不祭子夫不祭妻檀弓太公五世反葬于周扶君二夫人相爲服同母異父之昆弟子卯不樂君有饋焉曰獻邾婁考公因國文王世子武王帥而行之用日干支社日用甲不齒之服爲父母妻長子禫爲殤後者以其服服之庶子不以杖即位婦人不爲主而杖者庶姓别於上愛百姓故刑罰中庶民安故財用足術有序師也者所以學爲君肅肅敬也以其綏復親喪外除兄弟之喪内除十五月而禫妻之黨雖親弗主吉祭而復寢如欲色然先古博愛以養父母日嚴致知顧諟天之明命桀紂帥天下以暴財者末也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君子而時中子路問强素夷狄行乎夷狄鬼神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達孝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誠者天之道也肫肫其仁日知録集釋卷七孝弟爲仁之本察其所安子張問十世媚奥武未盡善朝聞道夕死可矣忠恕夫子之言性與天道變齊變魯博學於文三以天下讓有婦人焉季路問事鬼神不踐迹異乎三子者之撰去兵去食奡盪舟管仲不死子糾予一以貫之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稱焉性相近也虞仲聽其言也厲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梁惠王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不動心市朝必有事焉而勿正心文王以百里廛無夫里之布孟子自齊葬於魯其實皆什一也莊嶽古者不爲臣不見公行子有子之喪爲不順於父母象封有庳周室班爵禄費惠公行吾敬故謂之内也以紂爲兄之子才求其放心所去三自視欿然士何事飯糗茹草孟子外篇孟子引論語孟子字樣孟子弟子荼鴚九經考次經文日知録集釋卷八州縣賦税屬縣州縣品秩府鄉亭之職里甲掾屬都令史吏胥法制省官選補停年格銓選之害員缺日知録集釋卷九人材保舉關防封駮部刺史六條之外不察隋以後刺史知縣知州知府守令刺史守相得召見漢令長京官必用守令宗室藩鎮輔郡邊縣宦官禁自宫日知録集釋卷十治地斗斛丈尺地畝大小州縣界域後魏田制開墾荒地蘇松二府田賦之重豫借紡織之利馬政驛傳漕程行鹽日知録集釋卷十一權量大斗大兩漢禄言石以錢代銖十分爲錢黄金銀以錢爲賦五銖錢開元錢錢法之變銅錢面短陌鈔僞銀中册日知録集釋卷十二財用言利之臣俸禄助餉館舍街道官樹橋梁人聚訪惡盜賊課禁兵器水利雨澤河渠日知録集釋卷十三周末風俗秦紀會稽山刻石兩漢風俗正始宋世風俗清議名教廉恥流品重厚耿介鄉原儉約大臣除貪貴廉禁錮姦臣子孫家事奴僕閽人田宅三反召殺南北風化之失南北學者之病范文正公辛幼安士大夫晚年之學士大夫家容僧尼貧者事人分居父子異部生日陳思王植降臣本朝書前代官日知録集釋卷十四兄弟不相爲後立叔父繼兄子爲君太上皇皇伯考除去祖宗廟謚漢人追尊之禮謚法追尊子弟内禪御容封國乳母聖節君喪喪禮主人不得升堂居喪不弔人像設從祀十哲嘉靖更定從祀祭禮女巫日知録集釋卷十五陵墓祭厚葬前代陵墓停喪假葬改殯火葬期功喪去官緦喪不得赴舉喪娶衫帽入見奔喪守制丁憂交代武官丁憂居喪飲酒匿喪國恤宴飲宋朝家法日知録集釋卷十六明經秀才舉人進士科目制科甲科十八房經義論策三塲擬題題切時事試文格式程文判經文字體史學日知録集釋卷十七生員額數中式額數通塲下第御試黜落殿舉進士得人大臣子弟北卷糊名搜索座主門生舉主制服同年先輩出身授官恩科年齒教官武學雜流通經爲吏日知録集釋卷十八祕書國史十三經注疏監本二十一史張參五經文字别字三朝要典密疏貼黄記注四書五經大全書傳會選内典心學舉業破題用莊子科場禁約朱子晚年定論李贄鍾惺竊書勘書改書易林日知録集釋卷十九文須有益於天下文不貴多著書之難直言立言不爲一時文人之多巧言文辭欺人修辭文人摹倣之病文章繁文人求古之病古人集中無冗複書不當兩序古人不爲人立傳誌狀不可妄作作文潤筆文非其人假設之辭古文未正之隱日知録集釋卷二十非三公不得稱公古人不以甲子名歲史家追紀月日之法史家月日不必順序重書日古人必以日月繫年古無一日分爲十二時年月朔日子年號當從實書史書一年兩號年號古今相同割并年號孫氏西齋録通鑑書改元後元年李茂貞稱秦王用天祐年號通鑑書葬通鑑書閏月史書人君未即位史書一人先後歷官史書郡縣同名郡國改名史書人同姓名述古引古必用原文引書用意文章推服古人史書下兩曰字書家凡例分題日知録集釋卷二十一作詩之旨詩不必人人皆作詩題古人用韻無過十字詩有無韻之句五經中多有用韻易韻古詩用韻之法古人不忌重韻七言之始一言古人未有之格古人不用長句成篇詩用疊字次韻柏梁臺詩詩體代降書法詩格詩人改古事庾子山賦誤于仲文詩誤李太白詩誤郭璞賦誤陸機文誤字古文説文説文長箋五經古文急就篇千字文草書金石録鑄印作減筆字畫古器日知録集釋卷二十二四海九州六國獨燕無後郡縣秦始皇未滅二國漢王子侯漢侯國都鄉里都鄉都鄉侯封君圖亭亭侯社歷代帝王陵寢堯冢靈臺生祠生碑張公素王亘日知録集釋卷二十三姓氏族氏族相傳之訛孔顔孟三氏仲氏以國爲氏姓氏書通譜二字姓改一字北方門族冒姓兩姓古人二名止用一字古人謚止稱一字稱人或字或爵子孫稱祖父字已祧不諱皇太子名不諱二名不偏諱嫌名以諱改年號前代諱名父名君名祖弟子名師同輩稱名以字爲諱自稱字人主呼人臣字兩名假名甲乙以姓取名以父名子以夫名妻兼舉名字排行二人同名字同其名變姓名生而曰諱生稱謚稱王公爲君日知録集釋卷二十四祖孫高祖藝祖沖帝考伯父叔父族兄弟親戚哥妻子稱某互辭豫名重言后王君主陛下足下閤下相將軍相公司業翰林洗馬比部員外主事主簿郎中待詔外郎門子快手火長樓羅白衣郎門生府君官人對人稱臣先卿先妾稱臣下爲父母人臣稱人君上下通稱人臣稱萬歲日知録集釋卷二十五重黎巫咸河伯湘君共和介子推杞梁妻池魚莊安李廣射石大小山丁外人毛延壽名以同事而晦名以同事而章人以相類而誤傳記不攷世代下册日知録集釋卷二十六史記通鑑兵事史記于序事中寓論斷史記漢書漢書二志小字漢書不如史記荀悦漢紀後漢書三國志作史不立表志史文重出史文衍字史家誤承舊文晋書宋書魏書梁書後周書隋書北史一事兩見宋齊梁三書南史一事互異舊唐書新唐書宋史阿魯圖進宋史表遼史金史元史通鑑通鑑不載文人日知録集釋卷二十七漢人注經注疏中引書之誤姓氏之誤左傳注考工記注爾雅注國語注楚辭注荀子注淮南子注史記注漢書注後漢書注文選注陶淵明詩注李太白詩注杜子美詩注韓文公詩注通鑑注日知録集釋卷二十八拜稽首稽首頓首百拜九頓首三拜東向坐坐土炕冠服衩衣對襟衣左袵行幐樂府寺省職官受杖押字邸報酒禁賭博京債居官負債納女王女棄歸罷官不許到京師日知録集釋卷二十九騎驛驢驘軍行遲速木罌缻渡軍海師海運燒荒家兵少林僧兵毛葫蘆兵方音國語外國風俗徙戎樓煩吐蕃囘紇西域天文三韓大秦干陀利日知録集釋卷三十天文日食月食歲星五星聚海中五星二十八宿星名人事感天黄河清妖人闌入宫禁詐稱太子外國天象星事多凶圖讖孔子閉房記百刻雨水五行建除艮巽坤乾太一正五九月古今神祠佛寺泰山治鬼蕃俗信鬼日知録集釋卷三十一河東山西陝西山東河内吴會江西廣東廣西四川史記菑川國薛縣之誤曾子南武城人漢書二燕王傳徐樂傳水經注大梁靈丘之誤三輔黄圖大明一統志交阯薊夏謙澤石門無終柳城昌黎石城木刀溝江乘郭璞墓蟂磯胥門潮信晋國緜上箕唐晋都瑕九原昔陽太原代闕里杏壇徐州向小穀泰山立石泰山都尉社首濟南都尉鄒平臺二縣夾谷濰水勞山楚丘東昬長城日知録集釋卷三十二而柰何語急歲月半巳里仞不淑不弔亡乾没辱姦訛誰何信出鰥寡丁中阿幺元寫行李耗量移罘罳場屋豆陘豸關宙石炭終葵魁桑梓胡嚨胡草馬草驢女猫雌雄牝牡日知録之餘卷一一三四一書法一三四一隸書一三四四日知録之餘卷二一三五三禁燒金一三五三禁銷金銀箔一三五三禁造銅像一三五六禁造銅器一三五七禁銅不過嶺南一三五八禁用銅錢一三五八禁斷新錢一三五九禁金銀一三五九禁金銀塗一三五九禁銅釘一三六○禁銷錢爲佛像一三六○禁毁錢爲銅一三六○禁兵器禁禁車牛入都禁牝馬禁馬禁大船禁畜鷹鷂禁絹扇禁番香禁賣寶石禁瓷器禁茶禁酒禁種糯賜酒獻酒禁鑿石禁發塚禁毁淫祠奴告主卒告將吏告本官小校殺本管妻子告家長告妖言吏告前官禁御狀應募殺兄弟禁參謁座主貸回鶻錢圍棊免官禁中表爲婚汙辱宗女母喪宴飲母喪薄遊婦喪宴飲期功喪不預朝賀山陵未成晏飲國喪未期宴樂國忌禁晏飲忌日行香匿忌日子卯子孫伐墓栢貶官五品以上妻妾不得改嫁寒食禁火禁刻書禁饋送慈幼局吏部令史江南典選兩都試舉人大臣子弟仍放及第食禄子弟復試宰執子弟不預科名倖第並坐其兄優給大臣子孫禁保留官長禁民往南生員招猺獞日知録之餘卷三廢釋道二教改佛爲道禁鑄佛寫經禁與僧尼往還僧禁二十以上不許爲僧僧地没官僧尼之濫僧寺之多禁女冠尼姑造寺寫經並無功德杖宰相及僧人主不可接僧許僧道畜妻道士隸宗正寺潤色梵書城隍神杜牧杭州新造南亭子記日知録之餘卷四徙民國史律令風聞言事御容廟諱種樹栽桑棗老人貼書案牘減繁式欽字巡檢喪制北平種田華夷譯語校勘斛斗秤尺斷百官酒肉禁小説讖兆譎觚十事
校 點 説 明清初大思想家顧炎武,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號亭林。江蘇崑山人。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卒於清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享年七十歲。青年時期顧炎武即承家訓,輕功名,重實學。明亡後,炎武投身抗清活動,失敗後周遊南北,伺機恢復,三藩平定,已至中年,遂全力從事著述。他治學廣泛,涉及經學、史學、方志、輿地、音韻文字、金石考古,著作有《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金石文字記》以及詩文集多卷,而平生最著力者則爲《日知録》。《日知録》上篇經術,中篇治道,下篇博聞,凡三十二卷,大旨則爲經世致用,以待後王。其在中國思想史、學術史上的輝煌地位,對有清一代學術的巨大影響,海内外早有定評。現僅就其版本源流和我們的整理工作略作説明如下。《日知録》的寫作可以説伴隨顧炎武終生,從後人根據顧氏遺稿所輯的《日知録之餘》四卷可以看出,只要一息尚在,亭林就還要寫作下去。但此書在寫作過程中就已經知名於學術界,顧氏曾因友人多求抄寫,患不能給,遂於康熙九年先刻《日知録》八卷,後附《譎觚十事》,是爲符山堂初刻本。康熙二十一年顧炎武去世,其弟子潘耒從顧家求得《日知録》全部手稿,經再三校勘編輯,於康熙三十四年刻於閩中,是爲遂初堂刻本,計分三十二卷。潘氏震於當時文字之禍,不得不對原稿「違礙」之處加以删改,「所刊落者有全章,有全節,有數行,自餘删句换字,不可遽數」(黄侃《日知録校記序》)。潘氏爲亭林入室弟子,深明先生學術,由他來删改,既能免遭禁焚之禍,又能最大程度地保存先生學術思想,潘氏的功勞自不可没。至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又有據遂初堂本重刊本,末附後人據顧氏遺稿輯録的《日知録之餘》四卷。另外還有乾隆時巾箱本、道光時《皇清經解》本。道光間,學者黄汝成以康熙遂初堂本爲底本,參以閻若璩、沈彤、錢大昕、楊宁四家校本,成《日知録集釋》三十二卷。復得《日知録》原寫本,並參以陳訏(即宋齋陳氏)、張惟赤(南曲張氏)、蘧園孫氏(名佚)、楷庵楊氏(名佚)等校語,成《日知録刊誤》二卷。後又得陸筠(匏尊陸氏)校本,作《續刊誤》二卷。雖然黄氏也不敢用「原寫本」中的「違礙」文字補改潘氏遂初堂本,但他的《集釋》和《刊誤》給世人提供了《日知録》的最精善之本。對《日知録》的考辨引申,自閻若璩以來,至乾嘉時已成專門之學。《集釋》爲此收録了道光以前九十餘位學者對《日知録》的研究成果及參考文獻,這就使他成爲潘耒之後系統整理《日知録》的第二個人。至民國時,黄侃從張繼手中得到雍正間《日知録》抄本,雖然此抄本不是顧氏的原稿,但保留了大量原本的文字,也算是「下真迹一等」了。於是黄氏據以對校符山堂本、遂初堂本,成《日知録校記》一卷,使該書的整理研究在《集釋》之後得到新的突破。《日知録集釋》由嘉定黄氏西谿草廬初刻於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但刊出後黄汝成又作了修訂,完成於道光十六年的《續刊誤》二卷即記録了這次的修訂成果,而據此成果,西谿草廬又於道光十八年(此時黄汝成已經去世)剜改十四年刊本而重印。我們這次整理,即以道光十八年西谿草廬重印本爲底本,把黄汝成《刊誤》《續刊誤》及黄侃《日知録校記》(據一九三六年龍沐勛校印本,正文内簡稱《校記》)的成果以校勘記的形式補入,而爲避免煩瑣,對那些因避明朝國諱的校語(如明光宗朱常洛,抄本於「洛」字下即注「諱闕」二字)一律不取。這樣就補正數百處,增入數千字,力求成爲至今爲止最完整最接近顧氏原貌的一個本子。可是《日知録集釋》中仍存在一些舛訛,我們對顧氏及注釋中引用的大量文字一一查明出處,據以校勘。由於顧氏引文多爲節略及櫽括,我們不可能要求字字與原文相符,只要意思不錯,即保留原樣不動,而對顯然影響到文義的錯字則出校。顧氏强記,一時無兩,而他大半生又奔走南北,故很多引文全憑記憶,所以即使顧氏初意並無節略,但間有一二字稍誤,只要無關大義,也照例不改。他校諸書,《十三經注疏》用中華書局影印世界書局縮印阮刻本,《二十四史》用中華書局校點本。其他則於校記首見處注明版本。必須説明的一點是,顧氏原書大量引用前人著述,並參以己見,一篇之内,相互間雜,如不加引號,謮者難以分辨是引他人之文還是顧氏之語。所以對大量櫽括及節略的引文,我們也不得不用引號標明,以便與顧氏本人的話相區分。本書把符山堂初刻本的附録《譎觚十事》及乾隆六十年重刊本附録《日知録之餘》四卷附於書後,讀者可從中參悟《日知録》的寫作過程。《日知録之餘》前人整理本多採用較易得見的宣統二年(一九一○)吴中鄒福保重刻本(簡稱「鄒刻本」),此次整理則採用存世最早的乾隆六十年刻本作爲底本,因此本較鄒刻本更接近原本面貌。在文字方面,二本各有長短,可互資參正,故將鄒刻本列爲對校本。關於引文,也依據原書出處作了必要的校改。復旦大學的侯體健先生參加了《譎觚十事》及《日知録之餘》的整理工作,特此説明。此稿經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的張衍田先生認真審讀,斧正頗多,使校點者受益匪淺,在此謹致真誠的感謝。本校點稿完成之後,我才看到陳智超諸先生整理的陳垣先生的《日知録校注》和張京華先生的《日知録校釋》。《日知録校注》從史源學的角度對《日知録》中的引文盡其可能作了出處探源,並用以校勘《日知録》本文,對《日知録》本文、小注,還有黄汝成《集釋》中的一些錯誤作了糾正。而《日知録校釋》在《日知録》版本的使用上占有絶對的優勢,除了以臺灣徐文珊先生整理的雍正間鈔本爲底本之外,整理者還見到了一向不爲人知的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鈔本,再綜合其他版本加以縝密地校勘和考據,在還原顧氏原著的本來面目上,成果遠勝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黄侃據雍正間鈔本所做的《校記》。而在勾勒引文出處上,確實做到了後出轉精,較之《校注》又有所增添。所以我在看本書的校樣時,把這兩部書的重要校勘成果補充到本書中。對此我衷心地對二書的整理者表示感謝。二○一三年四月補記。校點者欒保羣
此次整理,即以此重印本为底本,同时吸收了《刊误》、《续刊误》、黄侃《日知录校记》以及陈垣、张京华等先生的校勘成果,力求反映《日知录》原稿的文字面貌。书末还收录了《日知录》符山堂本所附《譎觚十事》及乾隆六十年重刊本所附《日知录之余》,加以标点校勘,以资读者参看。
顾炎武 ---------------------------- 顾炎武(1613-1682),清初大思想家,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人。他治学广泛,涉及经学、史学、方志、舆地、音韵文字、金石考古,著作有《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金石文字记》以及诗文集多卷,而平生最著力者则为《日知录》。黄汝成 ---------------------------- 黄汝成,清道光间学者。黄汝成以康熙遂初堂本为底本,参以阎若璩、沈彤等四家校本,成《日知录集释》三十二卷。后又得到《日知录》原写本,并参考宋斋陈氏訏等人的校语,成《日知录刊误》三卷、《续刊误》两卷。他的《集释》和《刊误》给世人提供了《日知录》的最精善之本。栾保群 ----------------------------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成立的实体研究机构,以季羡林先生为首席总编纂,汤一介先生为项目首席专家,庞朴、孙钦善、安平秋先生为总编纂,联合海内外30多所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400多位专家学者,积极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跨地区以及国际性的合作攻关。栾保群,男,河北人民出版社编审,学者。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成立的实体研究机构,以季羡林先生为首席总编纂,汤一介先生为项目首席专家,庞朴、孙钦善、安平秋先生为总编纂,联合海内外30多所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400多位专家学者,积极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跨地区以及国际性的合作攻关。
《日知录集释》三十二卷,附《日知录之余》四卷、《谲觚十事》,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撰,道光学者黄汝成作《集释》。《日知录》为顾炎武读书时随记的考辨性劄记,积三十余年而成,凝聚了顾氏一生心血。顾氏自谓平生之志业皆在其中。凡三十二卷,不分门目,有条目一千余条,编次大抵以类相从。内容宏富,涉及经术、治道、博闻等。是书考据精详,《四库总目提要》赞其“引据浩繁,而牴牾者少”。《日知录》问世后,对乾嘉学术产生了广泛影响,阎若璩、钱大昕等硕儒大家皆有考订、疏证之作。顾炎武生前因友人多求抄写,患不能给,于是先刻《日知录》八卷,后附《譎觚十事》。是为该书最早的刻本——康熙九年符山堂刊本。顾氏卒后,其弟子潘耒于康熙三十四年将《日知录》全稿三十二卷刊刻于闽中,此即遂初堂刻本。因迫于文字狱,潘耒对原稿中所谓“违碍”文字做了删改。乾隆六十年,又有重刊本问世,书末附据顾炎武遗稿辑录的《日知录之余》。道光间黄汝成以遂初堂本为底本,博采诸家疏解,撰成《日知录集释》三十二卷及《日知录刊误》二卷、《续刊误》二卷。《集释》收录了道光之前九十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萃于一编,洵为《日知录》之功臣。《日知录集释》于道光十四年由黄氏西谿草庐初刻,后黄氏本人又加以修订。道光十八年,西谿草庐据黄氏的修订成果剜改十四年本,是为道光十八年重印本,反映了《集释》的最终面貌。此次整理,即以此重印本为底本,同时吸收了《刊误》、《续刊误》、黄侃《日知录校记》以及陈垣、张京华等先生的校勘成果,力求反映《日知录》原稿的文字面貌。书末还收录了《日知录》符山堂本所附《譎觚十事》及乾隆六十年重刊本所附《日知录之余》,加以标点校勘,以资读者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