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编常用规范分析方法第一章数学建模3一、 导言3二、 定义、特点和优劣势4三、 起源、发展和理论基础6四、 适用范围和条件8五、 类型划分10六、 研究设计和有效性12七、 操作流程16八、 质量评价和保证23九、 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24第二章博弈论30一、 导言30二、 定义、特点和优劣势30三、 起源、发展和适用范围32四、 类型划分33五、 基本假定和基本概念35六、 策略型博弈的均衡40七、 展开型博弈的均衡60第二编常用非介入性研究方法第三章文献综述87一、 导言87二、 定义、特点、目的、作用和优劣势88三、 起源、发展和理论基础91四、 适用范围和条件92五、 类型划分93六、 研究设计和有效性98七、 操作流程100八、 质量评价和保证112九、 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115第四章内容分析121一、 导言121二、 定义、特点和优劣势122三、 起源、发展和理论基础126四、 适用范围和条件128五、 类型划分130六、 研究设计132七、 操作流程133八、 质量评价和保证141九、 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142第五章比较历史分析146一、 导言146二、 定义、特点和优劣势147三、 起源、发展和理论基础151四、 适用范围和条件153五、 类型划分154六、 研究设计和有效性156七、 操作流程160八、 质量评价和保证165九、 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167第三编常用介入性实证研究方法第六章实验与准实验研究177一、 导言177二、 定义、特点和优劣势178三、 理论基础和应用发展181四、 适用范围和条件184五、 社会科学实验的基本类型185六、 实验设计的基本样式208七、 操作流程210八、 质量评价和保证215第七章问卷实验法223一、 导言223二、 定义、特点和优劣势223三、 起源、发展和理论基础226四、 适用范围和条件228五、 类型划分229六、 研究设计和有效性230七、 操作流程231八、 质量评价和保证233九、 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234第八章社会调查法241一、 导言241二、 定义、特点和优劣势243三、 起源、发展和基础理论246四、 适用范围和条件248五、 类型划分249六、 研究设计和有效性256七、 操作流程261八、 质量评价和保证275九、 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282第四编案例和比较研究第九章案例研究291一、 导言291二、 定义、特点和优劣势292三、 起源、发展和基础理论297四、 适用范围和条件298五、 类型划分299六、 研究设计和有效性301七、 操作流程310八、 理论检验317九、 质量评价和保证318十、 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320第十章比较分析法327一、 导言327二、 定义、特点和优劣势328三、 起源、发展和理论基础333四、 适用范围和条件340五、 类型划分341六、 研究设计360七、 质量保证362八、 操作流程364九、 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366第十一章定性比较分析法371一、 导言371二、 定义、特点和优劣势372三、 起源、发展和理论基础376四、 适用范围和条件383五、 类型划分385六、 研究设计和有效性386七、 操作流程388八、 质量评价和保证404九、 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406第五编常用定量分析方法举例第十二章层次分析法413一、 导言413二、 定义、特点和优劣势414三、 起源、发展和理论基础415四、 适用范围和条件416五、 类型划分417六、 研究设计和有效性418七、 操作流程419八、 质量评价和保证424九、 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425第十三章结构方程模型430一、 导言430二、 定义、特点和优劣势431三、 起源、发展和理论基础434四、 适用范围和条件436五、 类型划分438六、 研究设计和有效性442七、 操作流程和结果报告445八、 质量评价和保证451九、 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454第十四章基于主体模拟460一、 导言460二、 定义、特点和优劣势462三、 起源、发展和理论基础467四、 适用范围和条件468五、 类型划分469六、 研究设计和操作流程470七、 研究效度和质量评价472八、 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474第十五章社会网络分析488一、 导言488二、 定义、议题、优势和应用难点490三、 起源、发展和理论基础498四、 适用范围和条件501五、 类型划分502六、 研究设计和有效性504七、 操作流程505八、 质量评价和保证514九、 伦理问题515第十六章大数据方法520一、 导言520二、 定义、特点和优劣势521三、 起源、发展和基础理论523四、 适用范围和条件526五、 类型划分528六、 研究设计和有效性531七、 操作流程534八、 质量评价和保证538九、 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541关键术语解释汇编547后记561
序言本书是《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基础》及《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方法论》的姊妹篇。本书的目的是对在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研究中比较常见和典型的一些具体研究方法进行介绍。本书共分五编十六章。第一编是常用规范分析方法,包括数学建模、博弈论;第二编是常用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内容分析、比较历史分析;第三编是常用介入性实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与准实验研究、问卷实验法、社会调查法;第四编是案例和比较研究,包括案例研究、比较分析法、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第五编是常用定量分析方法举例,包括层次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基于主体模拟、社会网络分析、大数据研究方法。需特别说明的五点是:(1) 在本书第二编常用非介入性研究方法中,我们没有对一般教科书都会提到的二次分析或二手分析(secondary analysis)、既有统计资料分析(analysis existing statistics)两种方法进行单独介绍。二次分析法是对其他人因其他目的而收集并分析过的数据进行创造性的再次分析,以进一步检验原来研究的结论或借以探索新的研究问题。这一方法虽然具有节约人财物、省心省事省力、方便易行等优点,但却经常面临资料准确性、适用性、研究效度(尤其是构念效度)等多方面的问题。现存统计资料非常多,尤其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更是丰富而多样,这就为采用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进行研究提供了方便。例如,迪尔凯姆的《自杀论》就是使用这一方法进行研究的代表。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虽然也有和二次分析法相似的诸多优点,而且其数据经常更为数量化和聚集化,也更为丰富,但这一方法同样也经常面临数据准确性、有限性、适用性、研究效度(尤其是构念效度)等诸多问题。这两种方法在很多方法类教材或书籍中都有讨论,也相对简单,故在这里我们不再进行单独分析。(2) 比较历史分析虽也可看作比较分析法的一种特定类型,但由于其使用的资料主要是历史资料,故常被看作最典型的非介入性研究方法,而且在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中尤其常用,故值得特别介绍。因此,和其他一般方法类教科书一样,我们将其和文献综述、内容分析放在一起,归为三类常用的非介入性研究方法。(3) 将案例研究和比较分析法归入“案例和比较研究”这一编,则与我对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的特殊认识有关。我认为,从广泛的角度来说,所有实证研究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具体请参阅本书第九和十章),或以这两种研究为基础,因此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思维也是几乎所有实证研究的基本思维。而且,这两种研究本身也有共通之处,浅显点来说就是:案例研究的最基本方法是进行不同案例间的比较;比较研究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对不同案例或案例不同情形等的比较。(4) 至于在讲了一般案例研究和比较分析法后,又特别强调定性比较分析法,是因为定性比较分析法在一般案例研究和比较分析法的基础上,为处理小样本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而且在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中具有广阔应用天地,且应用得越来越多。(5) 现在对实证研究方法的划分经常使用的是定性和定量的维度,这种划分方式有其合理性和优势,但由于混合方法的兴起、定性和定量研究本身的非纯粹性等诸多原因,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划分往往和其他划分维度不吻合。这时,如仍坚持从定性和定量的维度来划分这些方法的话,就会出现方法实际上无法划分类型的情况,并经常会导致诸多混淆和错误。故而,在本书中,我们不再完全坚持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研究方法进行划分,而是综合采用了规范和实证、非介入性与介入性、定性和定量以及其他分类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整体的研究方法体系。本书各章的主要写作工作分别由以下作者承担:第一章古恒宇、杨立华、王聪、张洪谋;第二章刘霖、杨立华;第三章马琪、杨立华、张莹;第四章刘伟、杨立华、武楷彪;第五章费海汀;第六章刘颜俊;第七章马啸;第八章贾洪波、杨立华、张莹;第九章杨立华、李志刚、张莹;第十章刘丛丛、杨立华、张莹;第十一章李延伟;第十二章杨立华、刘畅、古恒宇、张洪谋、张莹;第十三章吴瑞林;第十四章钟玮;第十五章安卫华、史洪阳、杨立华、张莹;第十六章刘伦、赵辉、杨立华、桂思博。此外,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林路懿协助梳理了第八章中共同方法偏差部分的内容,博士研究生何裕捷帮助核对了第四章、第八章的部分内容,硕士研究生王思禹、王肖和美协助梳理了部分章节的名著导读,何裕捷还对全书各章的英文文献格式等进行统一调整,并辅助解决了其他一些技术性问题。在此对他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最真诚的感谢!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编辑室徐少燕主任、梁路编辑等,正是因为她们的辛勤付出和认真负责,才使本书及其姊妹篇能够最终面世。她们的专业水准和学术素养让本书增色不少,在此表示真挚的感谢!本书及其姊妹篇得到北京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教材研究与建设基地、高等学校政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的大力支持,在此亦表示诚挚的感谢!杨立华2022年9月6日
杨立华 等【著】【中国】【现当代】————————————————————杨立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政策系主任、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政府绩效评估研究中心副主任、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实体)双聘博士生导师、碳中和研究院(实体)双聘教授和聘任委员会委员。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法学和经济学双学士、管理学和政治学双硕士、公共管理哲学博士学位。多年教授公共管理和政治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课程,包括《行政学研究方法》《公共管理研究设计和方法(中级)》《公共管理研究设计和方法(高级)》《定性设计和研究方法》《公共管理》等。兼任国际公共管理研究会(IRSPM)副会长、环境社会治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及多家国内主要学会理事,担任国内外多家著名学术期刊副主编、编委,并曾获得多项国内外重要学术奖励。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管理和政策基础理论、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环境社会治理和政策、国家和社会治理、应急管理、制度经济学和制度分析等。
本书是《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基础》及《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方法论》的姊妹篇,对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研究中比较常见和典型的具体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全书共五编:第一编为常用规范分析方法,包括数学建模、博弈论2章;第二编为常用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内容分析、比较历史分析3章;第三编是常用介入性实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与准实验研究、问卷实验法、社会调查法3章;第四编是案例和比较研究,包括案例研究、比较分析法、定性比较分析法3章;第五编是常用定量分析方法举例,包括层次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基于主体模拟、社会网络分析、大数据方法5章。区别于大多数从定性与定量角度对研究方法的分类方式,本书综合采用了规范和实证、非介入性与介入性、定性和定量以及其他分类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整体的科学研究方法体系。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够对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研究中常见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有所了解,而且可以从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的层面更好地理解各类常见的、具体的研究方法,从而为规范、科学使用上述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