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导论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第十课
第十一课
第十二课
第十三课
第十四课
第十五课
第十六课
第十七课
第十八课
第十九课
第二十课
第二十一课
第二十二课
总词汇表
《印地语基础教程》(1—4册)于1992年5月出版,至今已有26年,可谓是一套“有故事”的教程。所谓“有故事”,一是该书“老”。写就于1991年11月的“前言”称,该书完稿于1988年,打印成讲义试用;其实不然,我1985年入学时使用的就是这套教程,记得是油印的厚厚的讲义,A4大小,装订不太美观。所以,在1988年之前该套教程已经试用过了。这样算来,这套教程起码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二是参与编写者众。版权页有金鼎汉、马孟刚、唐仁虎和张双鼓等四位老师,“前言”中提及了殷洪元、刘安武、彭正笃、李晓岚和张德福等五位老师,另有印度专家古普塔先生,还有没有提到名字的其他老师。当时中国只有北京大学一所高校教授印地语,相关老师自然十分看重这套教程,都愿意为之添砖加瓦。三是使用学生多。从1985年到2017年,北京大学印地语专业一直使用这套教材,1985级学生现已50多岁,2017级学生刚刚20岁左右,可见该套教程影响了多少代学人!
一套教材使用30余年而不衰,有“新书未出”之原因,更有暂无匹敌之理由。几十年来,我们从未产生过必须更换这套教程的念头。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发现某些错漏,比如个别地方打印有错、个别提法稍嫌过时等,但总体不违和,教程的时代气息并不陈腐。这套教程的经典性和权威性可见一斑。实际上,这套教程凝聚了中国几代印地语学人的学识,饱含中国最具事业心的第一、第二代学人的精神。中国的印地语开设于1942年,殷洪元先生1945年入学,而后留校任教,该书有他的贡献;刘安武先生1951年春入学,而后留校任教,该书有他的心血;金鼎汉和马孟刚两位先生1951年秋入学,该书是他们最为重要的成果。所以,该套教程可谓中国印地语的瑰宝,是“压箱底”之作,其光辉不因时间而消失。
综上,这套教程经典意义和实用价值并存。自2000年以来,这套教程就已不见于市场,学生一直使用复印本,大有穷酸之嫌。如今,北京大学出版社决定再版,以飨教者和学者。这是一件大好事。
旧版经典,新版不改。不过,相比旧版,新版仍有些许变化:其一,改错,原有的打印错漏,或词性,或拼写,都已纠正;其二,个别说法已然过时,比如教程中的“苏联”等,新版已改为“俄罗斯”;其三,个别数据早已不确,比如中国的人口数量等,新版也已换成新值;其四,增加配套录音,以二维码形式为载体。此外,旧版是老式打字机打印出来的,难免有涂改不清和油墨深浅不一之处,排版也有不整齐不统一的地方,新版采用电脑打印,避免了诸多缺失,为“经典”进行了美观化处理。
再版不是重印,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首先是打印排版,其次是校对、纠错,还有联络协调等工作,这方面,姜永红老师最为辛苦,李亚兰老师、王靖老师、赖微、胡钧杰同学也付等出了时间和精力,感谢他们!感谢所有为再版工作付出辛劳的人!
姜景奎
北京燕尚园
2018年5月29日
《印地语基础教程》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一带一路”系列教材,一套共四册,由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金鼎汉、唐仁虎、张双鼓、马孟刚等资深老教师编著而成,无论是教材的课程设置还是教材的内容,都适合初学者的使用,使初学者可以循序渐进掌握这门语言。教材对语法内容进行了科学的设置,具有相当的实用性。
金鼎汉,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教授,曾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从事印地语的教学、研究和翻译工作。编写《印地语汉语成语词典》;翻译长篇小说《妮摩拉》《罗摩功行之湖》等,发表《图尔西达斯》《罗摩衍那与中国》等论文。合编《印地语汉语词典》《印地语基础教程》;合译了《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印地语版)、《毛主席诗词》(印地语版)。
唐仁虎,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印度语言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印地语基础教程》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一带一路”系列教材,一套共四册,由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金鼎汉、唐仁虎、张双鼓、马孟刚等资深老教师编著而成,无论是教材的课程设置还是教材的内容,都适合初学者的使用,使初学者可以循序渐进掌握这门语言。教材对语法内容进行了科学的设置,具有相当的实用性。
本套教材设计的使用时间为两年,通过学习本教材,学生可以掌握印地语的基本语音、基本语法和约4000个常用词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初步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印地语水平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