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第1章 旅游学导论1 1.1 旅游的本质3 1.1.1 旅游的本质特征3 1.1.2 旅游的基本属性4 1.2 旅游的特点61.2.1 异地性6 1.2.2 暂时性6 1.2.3 流动性6 1.2.4 目的性71.2.5 综合性7 1.3 旅游的定义7 1.3.1 交往定义7 1.3.2 目的定义8 1.3.3 流动定义81.3.4 时间定义8 1.3.5 关系定义81.4 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9 1.4.1 旅游学研究的对象9 1.4.2 旅游学研究的内容11 1.5 旅游研究模型121.5.1 雷柏尔旅游模型12 1.5.2 旅游系统结构14 1.6 旅游研究方法16 1.6.1 定性研究方法17 1.6.2 定量研究方法17 本章小结18课后练习18 第2章 旅游者222.1 旅游者及其界定方法242.1.1 国际旅游者的界定24 2.1.2 国内旅游者的界定27 2.2 旅游动机292.2.1 旅游动机与需要29 2.2.2 旅游动机的类型332.2.3 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342.3 旅游活动362.3.1 划分标准37 2.3.2 活动范围37 本章小结39 课后练习39 第3章 旅游需求433.1 旅游需求的特征463.1.1 旅游需求的定义46 3.1.2 旅游需求的分类46 3.1.3 旅游需求的特点46 3.2 衡量旅游需求的指标48 3.2.1 旅游者人数48 3.2.2 旅游者停留时间48 3.2.3 旅游花费49 3.3 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503.3.1 影响旅游需求的推动因素50 3.3.2 影响旅游需求的拉动因素54 3.3.3 影响旅游需求的其他因素54 3.4 旅游需求预测方法563.4.1 时间序列模型56 3.4.2 回归模型56 3.4.3 情景预测法57 3.4.4 德尔菲法57本章小结58课后练习58 第4章 旅游消费者行为63 4.1 旅游消费者行为模型654.1.1 莫提荷的消费者行为模型65 4.1.2 斯莫尔旅游决策过程模型67 4.2 影响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因素68 4.2.1 个体因素69 4.2.2 环境因素72 4.3 旅游满意度74 4.3.1 旅游满意度的重要性744.3.2 旅游满意度的复杂性76 4.3.3 旅游期望与旅游满意度的关系77 4.3.4 旅游满意度调查方法79 本章小结80 课后练习81 第5章 移动性与交通服务86 5.1 移动性与旅游交通885.1.1 旅游交通的定义89 5.1.2 旅游交通产品89 5.1.3 移动性与旅游交通的选择因素90 5.2 旅行方式与旅游交通935.2.1 旅游交通系统93 5.2.2 旅游交通竞争与合作94 5.2.3 主要旅游交通工具94 5.3 旅游交通设施与服务985.3.1 旅游交通设施目标985.3.2 集散站场995.3.3 交通服务102 本章小结103 课后练习104第6章 旅游中介服务108 6.1 旅游中介1106.1.1 旅游中介服务概述1116.1.2 旅游中介服务的产生1116.1.3 旅游中介服务业的发展111 6.2 旅游经营商与旅游代理商112 6.2.1 旅游经营商的作用1136.2.2 旅游经营商产品分销渠道114 6.2.3 旅游代理商的作用1146.2.4 电子旅游中间商1176.3 旅行社119 6.3.1 旅行社的定义119 6.3.2 旅行社的作用120 6.3.3 旅行社的产品121 6.3.4 旅行社的业务流程122 本章小结125课后练习126 第7章 旅游接待服务130 7.1 住宿业1327.1.1 住宿业的历史132 7.1.2 住宿业的功能136 7.1.3 住宿产品的特点138 7.2 餐饮服务与美食旅游1407.2.1 美食旅游的概念141 7.2.2 美食旅游的特点142 7.2.3 美食旅游的功能144 7.3 会展与节事旅游146 7.3.1 会展旅游的概念146 7.3.2 会展旅游的基本特征1467.3.3 节事旅游的概念与类型148 7.3.4 节事旅游的特征及作用149 7.4 旅游购物1517.4.1 旅游购物的概念151 7.4.2 旅游购物品的类型1527.4.3 旅游购物的作用1527.4.4 我国旅游购物发展现状153 本章小结154 课后练习154 第8章 旅游吸引物158 8.1 旅游吸引物概述160 8.1.1 旅游吸引物的定义1608.1.2 旅游吸引物的概念辨析161 8.1.3 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163 8.1.4 旅游吸引物的构成1648.2 旅游资源164 8.2.1 旅游资源的概念164 8.2.2 旅游资源的特点165 8.2.3 旅游资源的分类166 8.2.4 旅游资源的容量168 8.3 旅游信息和标识169 8.3.1 旅游信息1698.3.2 旅游标识170 8.4 旅游目的地环境171 8.4.1 政治环境171 8.4.2 经济环境171 8.4.3 文化环境1728.4.4 自然环境172 本章小结173 课后练习173 第9章 旅游产品177 9.1 认识旅游产品179 9.1.1 旅游产品的概念179 9.1.2 旅游产品的内涵179 9.1.3 旅游产品的特点182 9.2 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1859.2.1 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的原则186 9.2.2 旅游产品组合189 9.3 旅游消费与体验193 9.3.1 旅游消费1939.3.2 旅游体验197本章小结200 课后练习201第10章 旅游影响206 10.1 旅游对经济的影响208 10.1.1 旅游对经济的促进作用208 10.1.2 旅游对经济的阻碍作用214 10.1.3 影响旅游经济的测量215 10.2 旅游对环境的影响219 10.2.1 旅游对环境的保护220 10.2.2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221 10.3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222 10.3.1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22310.3.2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224 本章小结227 课后练习227 第11章 旅游市场营销232 11.1 服务营销23411.1.1 服务营销的概念234 11.1.2 服务营销的特点235 11.2 分销渠道23811.2.1 旅游分销渠道概述23811.2.2 旅游分销渠道与互联网240 11.3 营销组合241 11.3.1 4Ps与7Ps营销组合241 11.3.2 4Cs与4Rs营销组合246 11.4 目的地营销24911.4.1 旅游目的地形象24911.4.2 旅游目的地营销主体252 11.4.3 旅游目的地营销理念255 本章小结258 课后练习258第12章 新旅游263 12.1 新旅游概述26512.1.1 新旅游的产生265 12.1.2 新旅游的特点266 12.1.3 新旅游的概念辨析及分类267 12.2 小规模旅游26912.2.1 小规模旅游的产生269 12.2.2 小规模旅游的特点26912.3 低碳旅游27112.3.1 低碳旅游的背景271 12.3.2 低碳旅游的特点272 12.4 公益旅游27312.4.1 公益旅游的由来274 12.4.2 公益旅游的特点274 12.5 自助旅游276 12.5.1 自助旅游的背景27612.5.2 自助旅游的特点277 12.6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7812.6.1 可持续发展理论278 12.6.2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7912.6.3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义27912.6.4 新旅游发展的前景和未来280 本章小结281 课后练习281 参考文献286
前 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系统论角度研究旅游,建立一种旅游学习框架用于编写教材非常重要,可以避免传统的旅游学概论教材结构散乱、杂乱无章的通病,帮助学生分析错综复杂的旅游活动,解决旅游产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本教材采用雷柏尔旅游模型(见图1)作为编写框架,包括旅游系统中的三大要素:旅游系统中的起始点“旅游客源地”、旅游系统中的末端“旅游目的地”,以及分布于“旅游通道”,连接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产业活动。旅游模型是“纲”,模型中的每一章节内容为“目”,做到纲举目张。图1 雷柏尔旅游模型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掌握旅游学的基本原理,教材从旅游学学科的发展、形成入手,对旅游学中的若干基本术语的定义、内涵、外延和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运用雷柏尔旅游模型,全方位、多层次地构建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框架和知识体系,保证了教材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本教材的结构如图2所示。本教材最大的亮点是将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产业活动置于旅游模型中进行观察、学习,是全国首本采用旅游模型作为编写教材框架的旅游专业教材。它可以帮助学生在旅游系统中分析错综复杂的旅游活动,解决旅游产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亮点。1. 吸收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采用脚注方式引用文献,使教材内容来源更丰富、思路更清晰、结论更可靠,是为数不多的、带有学术性的“旅游学概论”研究型教材。2. 正文绘制了62个图表,嵌入了互动式教学模块,增加了“头脑风暴” “导入案例”“延伸阅读”“特别提示”“即学即用”“关键术语”“小思考”“知识链接”“点评”等提示性、互动性内容,体例丰富,避免概论教材内容枯燥、难学难教的问题。 图2 《旅游学概论》教材结构3. 编写、改编、整理了30个中外旅游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旅游理论,分析、解决中国旅游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章前有导入案例,章后有应用案例,还有案例故事穿插在教材之中。4. 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使其贯穿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旅游观,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国家培养有觉悟、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德才兼备的新型旅游人才。本书在教学中,基于内容总量的考虑,建议总课时为64课时,每章的具体课时安排可参照下表:章次内容建议课时数1 旅游学导论6课时2 旅游者6课时3 旅游需求6课时4 旅游消费者行为6课时5 移动性与交通服务4课时续表章次内容建议课时数6 旅游中介服务4课时7 旅游接待服务4课时8 旅游吸引物6课时9 旅游产品6课时10 旅游影响6课时11 旅游市场营销6课时12 新旅游4课时总计64课时本书由朱华教授担纲编写,负责教材大纲、结构、体例、篇章的统筹制定,全书终审,并参加全部章节的编写,赵吉明协助审稿。朱华、李婵、朱晓霞、王砥、杨怡、赵吉明、李晨参加了教材的第一版编写工作。教材第二版修订工作具体分工如下:朱华、李晨负责修订第1~5章,朱华、王佳瑶负责修订第6~10章,朱华、赵吉明、高翔、马舒负责修订第11~12章。旅游学概论教学内容多,涉及管理学、经济学、行为学、心理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学科,加之旅游学本身是一门新学科,有些观点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不当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朱 华 2024年2月22日
本书开篇为“旅游学导论”,尾篇为“新旅游”,通过旅游系统多层次地构建了“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框架和知识体系,为任课教师配备电子课件,绘有12 个思维导图、62 个图表。书中以案说法,编写、改编了30个中外旅游案例,反映了我国近年来旅游教育和研究的创新成果。
朱华 ---------------------------- 朱华,男,安徽潜山人,四川师范大学三级教授,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四川师范大学MTI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导游资格考试考官,2020年获“四川省文化和旅游专家”称号。主要研究兴趣:翻译与跨文化交际、语言景观翻译、专门用途英语、旅游学基础理论。
不同于其他《旅游学概论》图书的编写模式,本书采用旅游模型作为编写框架,将旅游者和旅游产业活动置于旅游模型中进行观察、学习,包括旅游系统中的三大要素:“旅游客源地”(旅游者、旅游需求、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旅游影响),以及分布于“旅游通道”,连接客源地和目的地的产业活动(移动性与交通服务、旅游中介服务、旅游接待服务)。旅游系统不仅受供需的影响,还受市场营销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为此本书另辟一章进行阐述。本书开篇为“旅游学导论”,尾篇为“新旅游”,通过旅游系统多层次地构建了“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框架和知识体系,为任课教师配备电子课件,绘有12 个思维导图、62 个图表。书中以案说法,编写、改编了30个中外旅游案例,反映了我国近年来旅游教育和研究的创新成果。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业人员以及研究者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