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儿童是从哪里学会的第一语言?1 语言习得道路上的路标1 一些有关语言习得的观点3 大人与孩子之间的早期互动5大人调整他们和孩子的交谈方式8大人调整他们和孩子的交谈内容9大人帮助孩子参与早期的交际互动 11大人扩展孩子的话语 13大人提供给孩子新的词语 13大人提供给孩子反馈 16大人问孩子问题 19共同关注、物理同现和会话共现 20小结 21第2章辨认与产出词语 23感知声音 24辨别能力与注意力 26辨认词语 27成人的词语形式和儿童的词语形式 30尚未分析的词块 32早期词语的产出 33练习 35转换话轮 37小结 39第3章意义与词语的匹配 40形式和意义的速配 44引出并记住新词 46早期词汇 48建立词汇域 49空间、位移、目标和来源 51言语行为意义语法结构意义 53指称和指称表达 54小结 57第4章语言的使用 58语用原则 60共同背景 62“搭脚手架”与合作 64话轮和话轮内容 65铺垫构建连续的话语 67推断意欲表达之意 69小结 70第5章早期语法结构 72公式化的话语 74添加语法成分 76动词和动词形式 80名词的类别 82小结 84第6章更复杂的语法结构 86疑问 87否定 90名词短语的修饰语 91数词和量化表达 93地点与时间 97致使和因果关系 100条件句和可能事件 103小结 105第7章进行会话互动 106互动和交际 107共同背景 110已知和未知 113话轮转换时机 114游戏扮演与现实 117小结 122第8章视角、视点和角色扮声 124词汇视角和语法结构视角 125追踪他人的视点 128扮声、角色和身份 130讲述故事 134传达指令 138小结 140第9章一次学习多种语言 142一开始就接触两种语言系统 142两套词汇系统:早期的成对词 143词汇规模 145早期的词语组合和语言混合 146语言选择和受话人 150增加复杂性 151双语和多语 154小结 154第10章语言习得过程 156语言习得过程 158遗漏类错误和委托类错误 160儿童习得第一语言需要什么? 162学习一语和二语的差别是什么? 163一次学习多种语言 165语言障碍和语言发展 166语言的共性 167小结 172参考资料和进阶阅读文献 173关键词索引 186译后记 190
中译本序一李爱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乐耀在大家心目中,一直在句法语义和功能语言学领域深耕。但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跟沈家煊先生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就参与了语音实验室的儿童语言习得项目,并尝试设计汉语儿童的行为实验,来考察动词和名词范畴的习得机制。尽管这项研 究没有最终实施,但从那个时候起,他就与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次他带领他的学生曹华承翻译 Eve Vivienne Clark 教授的Language in Children 这本书,并不意外。书名虽然体现的是关于儿童语言的研究,但书中内容或者特色却是强调儿童语言习得中的言语互动交际功能。因此,不难理解乐耀为何青睐这本书,把 它翻译推介给国内的读者,我想没有谁比他们更适合翻译这本书了。Clark教授在这本专著中,以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为重要抓手,讨论了儿童如何通过社交互动学习和使用语言,以及这一过程中的认知和社会互动因素。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习得的复杂性,以及儿童如何通过与周围环境和人际互动来构建语言能力。这一视角使得书中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语言的形式结构,而是扩展 到语言的功能和使用。Clark教授在书中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这些见解对于汉语儿童语言习得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比如书中探讨了语言习得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普遍性规律如发音、词汇和语法的渐进性发展等。这些规律对汉语习得的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比如如何借助这些普遍性原则分析汉语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特定挑战,以及汉语语言结构的特殊性(如声调语调、词类范畴等)如何影响习得过程。书中综合了多种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理论,包括社会互动论、认知发展理论和语言生成理论等。反观汉语儿童语言的研究, 结合互动语言学来研究汉语儿童语言认知发展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本书的翻译为儿童语言互动研究吹响了冲锋号。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Chao,1968)中提出“主语的本质就是问话,谓语的本质就是答话”“未经筹划的自然口语里,‘零句’(minor sentence)是根本,‘整句’(full sentence)由零句组成”等影响深远的观点。吕叔湘也提出“语言的主要用处是对话”。沈家煊明确指出印欧语语法以主谓结构为主干,汉语语法以对言格式为主干,对言语法和对言格式更接近语言的本性和本源。那么,对汉语儿童 语言互动发展的研究,必定会扩大我们对这个本性和本源的认识, 也会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书中很多研究扩展了我们的认知。比如婴幼儿互动中的话轮,可以是非言语的多模态行为:“在这些早期的‘交流’中,婴儿一方基本没有要表达的交际内容,大人会将孩子的微笑、注视、打嗝或者踢腿作为互动交际的一个回合,即‘话轮’。”因此,对儿童语言 的互动研究,从婴儿一落地就可以开展了。我想这本书也值得推荐给那些准妈妈爸爸或者年轻的父母, 为他们提供有科学水准的儿童语言发展指导。书中回答了所有父母关心的问题:儿童是从哪里学会的第一语言? 儿童是如何开始习得语言的? 儿童如何学习语言的形式——— 语音、词语、屈折变化、词的结构、词汇系统和句法结构——— 以及如何使用这些形式?儿童如何将形式和意义联系起来? 作为家长,如何跟孩子沟通? 怎么帮助孩子“搭脚手架”或建立交谈框架? 在和儿童交流的时候会调整自己的语言来适应孩子吗? 什么时候学习第二语言以及学习两种语言或者多种语言是否影响母语习得? Clark 在书中强调语言习得受环境的影响,家庭、学校和社区所提供的语言环境对儿 童语言发展至关重要。家长通过了解不同语言输入的质和量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可以帮助他们采用更有效的语言互动策略。比如在1岁到1岁半,孩子的注意力会受到视野的限制,家长要善 于发现孩子关注的东西,当教孩子说一个新词正好跟他们关注的时间吻合时,孩子会发现此时将词语的形式和初步意义匹配起来要相对容易一些。这本书也值得推荐给做言语病理的医生、研究者和学生。书中详细描述了儿童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正常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语言发展的特点和需要。例如,早期词汇获取、句法结构的掌握及语用行为的发展,尽管不是针对汉语,但许多都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可以为针对不同阶段的特殊病理儿童的诊断、教育干预提供指导。家长也可以对比正常儿童言语行为,发现早期特殊儿童的异常行为。比如书中提到“到9~10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很容易参与到各种游戏互动中来,例如和大人来回传递玩具,或者轮流扮演躲猫猫的角色。在这之后不久,婴儿通常 会尝试说出他们的第一批词语”。一些自闭症儿童家长回忆他们的孩子一岁以内也有躲猫猫行为,认为孩子早期很正常,但是殊不 知这里提到的参与行为和轮流扮演角色的行为才是关键。最后,这里也分享一下我们最近在汉语儿童语音研究中的一些成果。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规模多模态儿童语音库(CASS-CHILD),我们初步考察了儿童与父母互动交际话语中复杂语调形式及其丰富的语用功能,列举了语调短语的后续叠加边界调的19类语用功能并给出了边界调的语音特征。通过感知实验,发现1岁多的儿童就能够对复杂的边界调的语用功能和其对应的词汇声调范畴进行编解码。儿童对复杂边界调中声调的产出和感知结果,揭示了汉语儿童对声调的学习应该利用具有声调最小对立对的词汇,比如“鱼”和“雨”放在一起学,也就是采用书中提到的“对 比学习”的方法,并应该将这些词放在语调中进行学习。当目标词出现在句末边界位置,如“这张画是鱼(雨)。/?”,家长可以用多种语气来跟孩子互动,如陈述或疑问语气、强调语气、高兴语气等,这 时候尽管边界调的变化更为复杂,但更有利于孩子对词汇及其声调范畴的习得。特别是对于一些新词,正如 Clark 教授在书中提到的,儿童可以将它们匹配到陌生的物体或者图片上,当我们用丰 富的语调来传递这些信息时,更有利于儿童习得新词。在互动节奏的发展中,父母用儿向语给孩子互动对话“搭脚手架”,也体现了父母儿向语的节奏与儿童语言的节奏模式具有同步发展的特点。儿童5 岁时节奏模式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导致与父母(儿向语)节奏趋同的趋势,但即使儿童到了7岁,他们的节奏模式也还没有完全达到父母(儿向语)的水平。这一点也有跨语言的 证据,运动技能不成熟会阻碍儿童以成年人的方式实现他们所获得的音系表征能力。对儿童语言的研究要结合汉语的特点,采用互动语言学的视角构建自主的儿童语言学学科体系,做出中国学者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