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08十一月2024

史学经典,名家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全球通史(新译本)》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

      风靡全球半个多世纪的史学经典《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重磅推出全新译本,知名历史学者王皖强、刘北成重译全文,史学泰斗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经典巨著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2024年11月5日下午,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博雅讲坛、培文和京东图书联合主办的“历史的十字路口:与21世纪的对话暨《全球通史(新译本)》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隆重举行。活动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活动直播超45万人在线观看,现场300余位北大师生参加。 历史的十字路口:与21世纪的对话暨《全球通史(新译本)》新书发布会现场      北京大学教授、知名历史学家钱乘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皖强,首都师范大学燕京特设讲席教授、全球史研究中心主任刘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汲传波,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杨虎,京东图书业务部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傅正,《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诗亮,北京十一学校历史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曲现龙,资深媒体人潘采夫等专家学者参与此次新书发布会。新书发布会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杨虎主持。      京东图书业务部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全球通史》新译本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发挥经典历史读物的作用,为更多的人打开了解世界历史的大门。 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汲传波致辞      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汲传波在致辞中表示,《全球通史》(新译本)的出版不仅是这个时代的呼唤,也符合这部经典史学著作一直以来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理念。我们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阅读《全球通史》比以往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主持人杨虎进一步阐释了出版《全球通史》(新译本)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且认为新译本的推出可以再次掀起阅读《全球通史》的热潮。 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杨虎主持新书发布会      在嘉宾和观众的共同见证下,钱乘旦教授、王皖强教授、北京大学出版社领导、京东图书业务部负责人进行新书揭幕,新书发布揭幕仪式圆满完成。钱乘旦教授、王皖强教授、北京大学出版社领导、京东图书业务部负责人进行新书揭幕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分别以“史学奠基:《全球通史》的关键学术地位”和“历史镜鉴:《全球通史》与现实生活的交汇”为题展开圆桌论坛,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在“史学奠基:《全球通史》的关键学术地位”圆桌论坛中,知名历史学家钱乘旦教授以生动的语言、明白晓畅的比喻分析了中西历史编撰学的差异,指出西方历史的书写传统一开始就存在一种世界观。以《全球通史》为代表的全球史的书写世界的方法和理念,延续了始自古希腊的史学传统,也更符合当今世界的现实。刘文明教授从学理上梳理了全球史观的发展史,具体分析了全球史重要奠基人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贡献。他指出,《全通通史》颠覆了传统的西方中心论;全球史观在当今的历史书写,乃至在历史学的各个领域中均影响巨大。《全球通史》问世以来充满生命力,能给读者一个开阔的视野,有助于人们对世界重大事件的思考。译者王皖强教授回顾了自己与刘北成教授合作翻译《全球通史》的历程,表示《全球通史》作为全球史观的奠基之作,又是广大读者的世界史入门读物,其本身的学术价值和阅读意义,让他深具译出更母语化、对读者更友好译本的使命感。他介绍说,《全球通史》重大优点之一是史论结合,既在关键的问题上讲具体、生动的故事,又提供了有益的分析思路,有助于读者增强批判性智慧,在面对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时有自己的看法和分析。 “史学奠基:《全球通史》的关键学术地位”圆桌论坛。钱乘旦、王皖强与刘文明对谈      在“历史镜鉴:《全球通史》与现实生活的交汇”圆桌论坛中,论坛由资深媒体人潘采夫主持,嘉宾们从读者和传播体验等方面探讨了在今天阅读《全球通史》的现实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傅正探讨了《全球通史》独特的叙述方式对于历史爱好者的重要意义。他表明阅读《全球通史》可以帮助读者建构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进入人文学科领域的学习。在当下通过阅读《全球通史》树立全球史观对个体而言十分重要,读者可以在世界历史中寻找时代问题的答案。《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诗亮阐述了《全球通史》对于指导现实生活、进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他认为这部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感的著作有助于帮助读者建立个人的反思历史、看世界的框架,通过比较打开视野而去除偏见,其要言不烦的叙事特点也令人称道。中学教师代表、北京市特级教师曲现龙也从自己的从业角度探讨了对《全球通史》的认识,他强调《全球通史》对于中学群体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性。《全球通史》的通俗性、趣味性大大降低了学生阅读和记忆历史的门槛,可以帮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全球通史》最本质的内容就是文明之间的联系,它是重要的教学参考书,也是对学生推荐的必读读书,有益于学生拓宽视野,发展核心素养。 “历史镜鉴:《全球通史》与现实生活的交汇”圆桌论坛。潘采夫主持,傅正、郑诗亮与曲现龙对谈      《全球通史》中文版出版已近20年,自2005年第7版修订版在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后一直持续领跑同类读物市场。对于这样一本全球史学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期望以更加专业、准确、优美的译文,做到“名家名著名译”,将这本经典史著更加当之无愧地交付更多读者手中。《全球通史》(新译本)赋予了《全球通史》崭新的面貌,使得这本历久弥新的经典著作,适应当代读者的需求。这部启蒙全球数代人的世界史入门读物如今焕然一新,也将给新时代的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新译本)上下册》封面

19九月2024

“美学与美好生活——《讲给年轻人的北大人文课(第一辑)》新书分享会” 圆满举行

      2024年9月15日,“如雁来栖·京秋阅书集”在怀柔水岸雁栖社区正式拉开序幕,持续3天的综合图书市集为广大游客奉上了一场丰盛的文旅大餐。此次书市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指导,北京市文联、中共北京市怀柔区委员会、怀柔区人民政府、北京出版集团共同主办,雁栖镇人民政府与北科建集团联合承办,中国科学院文联协办。      9月15日上午11时,作为“如雁来栖·京秋阅书集”的重要活动之一,“美学与美好生活——《讲给年轻人的北大人文课(第一辑)》新书分享会”在北京市怀柔区水岸雁栖藏书房如期举行。本场活动由北京市怀柔区委宣传部、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校友会联合主办,由北大博雅讲坛协办,由藏书房(北京)文化中心承办。本场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情参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夏红卫、副总编辑孙晔参与了此次活动。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在追求丰富物质的同时,忽略了对心灵的滋养与美好生活的真谛。本场讲座旨在引领听众深入探索美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微妙联系,揭示如何通过美学的视角重新发现和创造美好生活。      随着主持人的精彩开场,讲座正式拉开序幕。在以“美学与美好生活”为主题的讲座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通过对东西方艺术作品的细致比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什么是美学”“什么是美”等核心问题,并详细探讨了影响审美判断的文化习惯与个人策略。        彭锋教授还结合日常生活实例,生动阐释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概念。在本场讲座中,彭锋教授鼓励大家将美学融入生活中,以美的心态拥抱美好生活。彭锋教授强调:在现实人生中,审美经验是一种最能体现“生、爱、乐”的经验;审美化的生活是一种美好生活,艺术化的人生是一种美好人生。      在现场提问环节,多位听众就美学理论、审美实践等方面的问题向彭锋教授进行了提问,彭锋教授给予了耐心而详尽的解答。现场互动频繁,掌声不断。      在活动尾声的图书签售环节,不少听众在现场购买了《讲给年轻人的北大人文课(第一辑)》一书,彭锋教授与听众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此次活动的举办为听众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了解美学的机会。参与活动的听众纷纷表示,这次活动让自己对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也激发了自己继续探索美学、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在场的不少听众也表示,《讲给年轻人的北大人文课(第一辑)》一书为自己打开了一扇了解人文世界的窗口,使自己有机会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北大学者的人文精神。

26八月2024

《讲给年轻人的北大人文课》新书发布!

来源|上海临港北京大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编辑|张楠责编|王宇总编|姚卫浩      人文北大,问道临港。2024年8月,临港新片区成立五周年、“北大滴水湖大讲堂”举办一周年之际,《讲给年轻人的北大人文课(第一辑)》新书发布仪式在临港演艺中心顺利举办。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汲传波,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党群工作部部长蒋静,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部长、上海临港北京大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姚卫浩,港城集团副总经理金玮琦共同启动“北大滴水湖大讲堂”阶段性成果《讲给年轻人的北大人文课(第一辑)》新书发布仪式;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夏红卫向临港新片区有关教育、文化机构及热心观众赠书。      新书发布会上,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汲传波发表了致辞,他表示,“北大滴水湖大讲堂”以“讲给年轻人的人文课”为定位,依托北京大学在人文、社科、经管等领域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专家资源,努力打造“知世界、观文明”的讲堂,“有品位、有格调”的讲堂;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讲给年轻人的北大人文课(第一辑)》一书正是“北大滴水湖大讲堂”系列讲座的精华结晶;希望图书的出版能够为更多的年轻人打开一扇窥探世界经济、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前沿动态的窗口,成为连接读者与北大学者之间的桥梁。      《讲给年轻人的北大人文课(第一辑)》精选了“北大滴水湖大讲堂”系列讲座的10讲精彩讲座,涵盖了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美学、历史等多个学科领域,主讲人包括王博、林毅夫、燕继荣、董强、杭侃、彭锋、戴锦华、丁宁、郭雳、阎步克等北大知名学者。书中内容涵盖“庄子思想与心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下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现代化本质与中国发展机会”“从印象派到抽象主义”“石窟与中国文化”“美学与美好生活”“走近电影艺术”“天才达·芬奇面面观”“注册制改革与依法兴市”“从察举到科举:中国古代选官制进化一瞥”等主题。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学者们深刻的学术洞见。他们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见解,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场思想的盛宴,让广大读者在领略北大人文魅力的同时,接近智慧、拓宽眼界、提升品位。      “北大滴水湖大讲堂”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的倡议支持下,由上海临港北京大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联合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共同发起,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校友会、上海港城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深度参与,依托北京大学在人文、社科等领域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专家资源,重点聚焦政策经济、人文艺术、社会民生等领域而开设的系列讲座。活动旨在有效提升临港新片区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培养提升城市人文素养,为临港新片区推进“开放”“创新”任务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是北京大学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临港新片区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承担大学服务社会发展职责的重要举措之一。      自2023年8月首讲开讲以来,“北大滴水湖大讲堂”每月邀请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来自的北京大学专家教授、知名学者、北大校友到临港新片区开展深度交流,已累计在滴水湖畔举办13场专题讲座,近6000名观众线下聆听讲座、40余万人次线上观看讲座,为临港市民群众提供了一场常态化“文化大餐”,有效提升临港新片区和南汇新城城市文化软实力、竞争力,为“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勾勒更丰富的文化肌理,注入更强大的精神力量。“北大滴水湖大讲堂”已经成为临港最具标识度的文化品牌。图源:看看新闻 https://www.kankanews.com/detail/Gr21maP5d2e      未来,北大临港科创中心将继续支持临港新片区推进“北大滴水湖大讲堂”文化品牌建设,让未名湖畔的声音时时在滴水湖畔回响,推动更多年轻人与临港双向奔赴。

06八月2024

北京大学出版社27个项目入选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2024年8月2日,2023-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名单正式公布,共计257个项目入选。在北京大学社科部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出版社此次共有27个项目入选,涉及英文、法文、德文、日文、韩文等9种文版,包括《中国经济的逻辑与展望》阿拉伯文版等4个重点项目,立项总数位列全国出版单位第三、大学出版社第一,重点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出版单位之首。(图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网站)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类别之一,主要资助代表中国学术水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学术前沿的学术精品,以外文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并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旨在深化中外学术交流和对话,进一步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大学出版社依托北京大学,以传承文明、弘扬学术为己任,始终坚持“教材优先、学术为本”的出版理念,将“学术的尊严、精神的魅力”作为全社的精神追求。北京大学出版社将推动中国优质学术著作的高质量外译作为“走出去”工作的重点,与国内学界、翻译界通力合作,整合国际学术出版资源,精选各学科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学术成果,翻译成多种文本,借助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的出版资源和发行渠道,在海外出版与传播。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设立至今,北京大学出版社共获立项129项,涉及13个文种,位列大学出版社之首。北京大学出版社也高度重视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结项工作,积极推动项目的高质量发展,曾有多部外译作品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项目名称项目年份获奖情况《启蒙如何起死回生》韩文版2012年2014年荣获“大韩民国学术院优秀学术图书奖”,该奖项是韩国学术出版领域的最高奖项。《生态移民政策与地方政府实践》英文版2012年获评中国出版协会“第15届输出版优秀图书”。《中国民间文学概要》俄文版2016年荣获俄罗斯出版社商协会2019年度“最佳人文科学类图书”奖。《中国文化精神》俄文版2017年获评中国出版协会“第19届输出版优秀图书”。《一带一路:区域与国别经济比较研究》阿拉伯文版2018年荣获“2022开罗国际书展最佳翻译奖”。《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英文版2018年获评中国出版协会“第22届输出版优秀图书”。《东亚儒学问题新探》韩文版2020年荣获“2022年韩国世宗图书学术图书奖”、中国出版协会“第22届输出版优秀图书”。 《启蒙如何起死回生》韩文版——2012年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生态移民政策与地方政府实践》英文版——2012年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民间文学概要》俄文版——2016年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文化精神》俄文版——2017年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一带一路:区域与国别经济比较研究》阿拉伯文版——2018年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英文版——2018年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东亚儒学问题新探》韩文版——2020年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北京大学出版社将一如既往持续推进中华学术外译工作,期待得到北京大学及其他高校专家、学者、译者的支持,推荐北京大学出版社优质学术图书进入下一年度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目录,共同推动中国学术研究的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负责人联系方式如下:赵老师(欧美地区),zhaoxinpup@163.com, 62768962;张老师(亚洲地区),zhangnapup@163.com, 62759195。 北京大学出版社入选2023-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具体情况如下:序号成果名称(中文)原著作者/编者资助文版项目类别1中国经济的逻辑与展望林毅夫阿文版重点项目2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英文版重点项目3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陈平原英文版重点项目4可视的艺术史李军英文版重点项目5奔小康的故事傅军日文版一般项目6中国经济的逻辑与展望林毅夫英文版一般项目7中国人的习惯邱泽奇法文版一般项目8永远的家:传统惯性与社会结合麻国庆英文版一般项目9中国现代司法制度陈光中韩文版一般项目10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和发展完善高铭暄英文版一般项目11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苏力英文版一般项目12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苏力法文版一般项目13辩证领导行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导理论与实践王辉英文版一般项目14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陈来日文版一般项目15朱子学与阳明学:宋明理学纲要吴震英文版一般项目16庄子哲学王博日文版一般项目17庄子哲学王博波斯文版一般项目18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德文版一般项目19中国古典小说课周汝昌越南文版一般项目20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第三版)陈思和英文版一般项目21北京:城与人赵园英文版一般项目22当代文学的概念洪子诚英文版一般项目23中唐古诗的尚奇之风葛晓音英文版一般项目24雪莱在中国(1905—1966) 张静英文版一般项目25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五版)陆俭明  英文版一般项目26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五版)陆俭明  意大利文版一般项目27中国美学十五讲朱良志英文版一般项目  

17六月2024

北大深研院与北大出版社共同举办陈平原教授谈“读书/生活的喜怒哀乐”讲座活动

      2023年6月14日晚,由共青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北大深圳青年讲堂暨深圳学联讲堂(第5期)、北大博雅讲坛(第596期):《读书/生活的喜怒哀乐》成功举办。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应邀进行主题分享。深圳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北京大学中文系89级优秀校友王芳,桃源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昭志,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夏红卫,副总编辑孙晔,北大附中深圳学校副校长靳豪,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党委书记谭文长,党委副书记安晓朋,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邹月娴以及各学院领导出席。讲座由汇丰商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颜宇琛主持。      此次活动共计七百余人现场参与,不仅包括深圳市高校师生,还有多所深圳市中小学的师生代表,包括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实验一小、中科院先进研究院实验学校、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等。同时,讲座通过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融媒体、腾讯、搜狐等平台全程线上直播,共计60万人次观看。 讲座现场      陈平原教授以其深邃的见解和独到的视角,针对当前中国大学校园的现状,深入探讨了“阅读的正面、背面与侧面”。陈教授带领大家穿梭于阅读的多维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阅读的价值与影响,让大家对阅读有了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      陈教授深入分析了读书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他指出,尽管读书在理论上受到高度赞扬,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被边缘化,人们的关注点往往偏离了阅读本身。他强调了当前高校阅读趋势的功利性,以及大学生在读书与生活融合方面遇到的挑战。此外,陈教授还讨论了读书节的仪式感和读书的艰难与美好,以及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深度阅读。他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方法,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性情和兴趣选择书籍和阅读方式。在AI和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他为公众提供了阅读在现代社会中扮演角色的新视角,强调亲自阅读的不可替代性,预测读书未来将更多地成为一种个人化、自我导向的活动。  陈平原教授主讲 现场座无虚席      陈教授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提醒同学们,虽然爱情是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不能因此忽视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不仅能丰富知识,开阔的视野,更能培养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这个充满诱惑和干扰的时代,大学生更应坚守读书的初心,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知识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      陈教授提醒道,读书人要建立自己的阅读趣味和基点。有了基点,再来谈读书。古今传诵的众多读书名言,大多是针对特定人群的。对于普通读者、文人、官员、帝王等不同群体来说,谈读书的方式和侧重点都是不同的。陈教授总结了他的读书体会:第一,学问基本上是以自修为主;第二,实在搞不明白的可以请教;第三,读书必须将人生规划和书本知识相勾连,才能有真正深入的体会。此外,亲自读书也十分重要。尽管AI愈发强大,但“读书”这一行为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嘉宾对话环节      嘉宾对话环节邀请到了四位不同年代的北大人,为大家带来四代北大人有关“读书”的分享。他们围绕“在北大读书的经历,深圳文化活动的意义,无用之书、读书的意义”话题展开,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和感悟。      王芳分享了自己在北大求学时的经历,陈平原教授开设的“中国人的游侠想象”课程,尤其是最后一讲谈金庸小说对她的影响。她讲述了自己如何从武侠小说爱好者转变为研究金庸作品的学者,并强调了读书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王芳还谈到了深圳文化建设的特点,包括她个人在推动文化活动方面的努力和深圳文化氛围的形成。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国际法学院副院长、2014届毕业生茅少伟回忆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和读书经历,包括他在北大学习法学和经济学时的课外阅读。他讨论了有用与无用学问之间的关系。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无用之学”,知识的“有用”与“无用”往往是相对的。随着个人成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些标签也会随之转变。他认为,通过接触和学习各种“无用之学”,学生们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培养多元化的视角,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好准备。      陈平原教授则强调了读书的非功利性价值。他认为读书不应仅仅为了实用目的,而应追求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成长。他提到北京大学的宽松环境鼓励学生探索“无用之学”。陈教授还提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能够低成本接触丰富书籍的特权,认为书籍是信息密度最大、最主动、最激发想象力的媒介。      在观众互动交流环节中,从高中到博士,来自不同年级的同学们从如何读书、如何平衡科研和兴趣、对准高三学子有何建议等多个方向进行提问,展示当代同学们多样化的思考与困惑。      陈教授指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时间被划分成无数的小片段,每一段都充满了信息的冲击。这种碎片化的生活方式虽然带来了节奏感和便捷,但同时也削弱了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同学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学习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他强调,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同学们能够获得更深刻地见解和更全面地理解。 现场观众提问      讲座最后,谭文长和夏红卫为陈平原教授颁发感谢证书和赠送手工剪纸作品并合影留念。  谭文长和夏红卫为陈平原教授颁发感谢证书和赠送手工剪纸作品 嘉宾合影 陈平原教授为观众签名  图书签售环节 陈平原系列作品
  • 1
  • 2
  • 3
  • 4
  • 5
  • 6
  • 111
共 1103 条前往

版权所有 ©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京ICP备090725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97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