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17六月2024

北大深研院与北大出版社共同举办陈平原教授谈“读书/生活的喜怒哀乐”讲座活动

      2023年6月14日晚,由共青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北大深圳青年讲堂暨深圳学联讲堂(第5期)、北大博雅讲坛(第596期):《读书/生活的喜怒哀乐》成功举办。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应邀进行主题分享。深圳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北京大学中文系89级优秀校友王芳,桃源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昭志,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夏红卫,副总编辑孙晔,北大附中深圳学校副校长靳豪,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党委书记谭文长,党委副书记安晓朋,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邹月娴以及各学院领导出席。讲座由汇丰商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颜宇琛主持。      此次活动共计七百余人现场参与,不仅包括深圳市高校师生,还有多所深圳市中小学的师生代表,包括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实验一小、中科院先进研究院实验学校、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等。同时,讲座通过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融媒体、腾讯、搜狐等平台全程线上直播,共计60万人次观看。 讲座现场      陈平原教授以其深邃的见解和独到的视角,针对当前中国大学校园的现状,深入探讨了“阅读的正面、背面与侧面”。陈教授带领大家穿梭于阅读的多维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阅读的价值与影响,让大家对阅读有了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      陈教授深入分析了读书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他指出,尽管读书在理论上受到高度赞扬,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被边缘化,人们的关注点往往偏离了阅读本身。他强调了当前高校阅读趋势的功利性,以及大学生在读书与生活融合方面遇到的挑战。此外,陈教授还讨论了读书节的仪式感和读书的艰难与美好,以及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深度阅读。他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方法,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性情和兴趣选择书籍和阅读方式。在AI和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他为公众提供了阅读在现代社会中扮演角色的新视角,强调亲自阅读的不可替代性,预测读书未来将更多地成为一种个人化、自我导向的活动。  陈平原教授主讲 现场座无虚席      陈教授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提醒同学们,虽然爱情是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不能因此忽视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不仅能丰富知识,开阔的视野,更能培养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这个充满诱惑和干扰的时代,大学生更应坚守读书的初心,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知识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      陈教授提醒道,读书人要建立自己的阅读趣味和基点。有了基点,再来谈读书。古今传诵的众多读书名言,大多是针对特定人群的。对于普通读者、文人、官员、帝王等不同群体来说,谈读书的方式和侧重点都是不同的。陈教授总结了他的读书体会:第一,学问基本上是以自修为主;第二,实在搞不明白的可以请教;第三,读书必须将人生规划和书本知识相勾连,才能有真正深入的体会。此外,亲自读书也十分重要。尽管AI愈发强大,但“读书”这一行为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嘉宾对话环节      嘉宾对话环节邀请到了四位不同年代的北大人,为大家带来四代北大人有关“读书”的分享。他们围绕“在北大读书的经历,深圳文化活动的意义,无用之书、读书的意义”话题展开,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和感悟。      王芳分享了自己在北大求学时的经历,陈平原教授开设的“中国人的游侠想象”课程,尤其是最后一讲谈金庸小说对她的影响。她讲述了自己如何从武侠小说爱好者转变为研究金庸作品的学者,并强调了读书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王芳还谈到了深圳文化建设的特点,包括她个人在推动文化活动方面的努力和深圳文化氛围的形成。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国际法学院副院长、2014届毕业生茅少伟回忆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和读书经历,包括他在北大学习法学和经济学时的课外阅读。他讨论了有用与无用学问之间的关系。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无用之学”,知识的“有用”与“无用”往往是相对的。随着个人成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些标签也会随之转变。他认为,通过接触和学习各种“无用之学”,学生们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培养多元化的视角,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好准备。      陈平原教授则强调了读书的非功利性价值。他认为读书不应仅仅为了实用目的,而应追求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成长。他提到北京大学的宽松环境鼓励学生探索“无用之学”。陈教授还提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能够低成本接触丰富书籍的特权,认为书籍是信息密度最大、最主动、最激发想象力的媒介。      在观众互动交流环节中,从高中到博士,来自不同年级的同学们从如何读书、如何平衡科研和兴趣、对准高三学子有何建议等多个方向进行提问,展示当代同学们多样化的思考与困惑。      陈教授指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时间被划分成无数的小片段,每一段都充满了信息的冲击。这种碎片化的生活方式虽然带来了节奏感和便捷,但同时也削弱了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同学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学习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他强调,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同学们能够获得更深刻地见解和更全面地理解。 现场观众提问      讲座最后,谭文长和夏红卫为陈平原教授颁发感谢证书和赠送手工剪纸作品并合影留念。  谭文长和夏红卫为陈平原教授颁发感谢证书和赠送手工剪纸作品 嘉宾合影 陈平原教授为观众签名  图书签售环节 陈平原系列作品

24四月2024

北大社《新世界史纲要》荣获2023年度“中国好书”

4月23日晚,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全民阅读大会·2023年度中国好书”盛典,揭晓了2023年度“中国好书”。本届年度好书共有31种图书入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界史纲要》光荣在列。“中国好书”是在中宣部指导下,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的图书评选活动,以“为好书找读者,为读者找好书”为宗旨,自2014年起已连续举办十一届。 “2023年度中国好书”盛典节目现场《新世界史纲要》介绍短片  作者钱乘旦(中)、社长马建钧(右)、责编李学宜(左)在颁奖现场合影《新世界史纲要》由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主编,北大社文史哲事业部李学宜担任责任编辑。《新世界史纲要》旨在探讨中国自己的世界史知识体系,为书写中国自己的世界史教科书搭建框架,提供思路。全书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阐释世界历史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交叉并举的客观事实,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作者强调在世界史书写中应摒弃“西方中心主义”,重视除少数几个大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和文明的历史,注意人类交往的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这些理念将有助于我国新的世界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为读者提供更为完整的世界史知识、传播正确的世界史观。  作者钱乘旦,历史学博士,英国考文垂大学名誉文学博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现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曾任第4—6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著有《在传统与变革之间》《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西方那一块土》等,主编《英国通史》(6卷)、《英帝国史》(8卷)、《世界现代化历程》(10卷)等,曾担任中央电视台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学术指导。  (撰稿:姚舒怡)

22四月2024

北京大学开展2024年校园读书文化节及“世界读书日”读书游园活动

 信息来源: 融媒体中心、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字:马思捷、李艾伶、汪懿婷| 摄影:闫琳琳| 编辑:青苗 | 责编:安宁      4月19日下午,“未名书香、共品经典”北京大学2024年校园读书文化节暨“世界读书日”读书游园活动启动仪式在新闻与传播学院蒙民伟楼113报告厅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任羽中,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夏红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晓黎、信息管理系党委书记李胜、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杨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庄德水、信息管理系党委副书记张妙妙、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卢亮、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信息管理系长聘副教授李世娟、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赵长征,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周丽锦、孙艳玲,以及来自全校各院系的师生代表,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启动仪式由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唐金楠主持。启动仪式现场唐金楠主持      任羽中在讲话中,用梁启超、王元化、孟二冬等三个与读书有关的故事,表达对“阅读与人生”的理解。他希望同学们珍惜时光,养成读书习惯,通过读书丰富精神世界、提升精神境界。他还希望出版社与各院系通力合作,共同把文化节活动办好,让更多读者爱上北大版好书。夏红卫致辞      夏红卫在致辞中表示,北大出版社始终坚持把“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繁荣学术、服务社会”作为工作宗旨。他希望本次文化节活动能够推动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带动同学们读好书、爱读书、善读书,将读书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书单发布      启动仪式上,2024读书文化节年度推荐书单正式向全社会发布。这份书单,由北大出版社和各个院系的老师精心挑选,包含了多元的学科知识,涵盖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的诸多方面,供同学们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今年年底,主办方还将组织最受欢迎的年度书目评选活动。为“博雅领读人”颁发聘书文东茅发言      来自南门四院和北大出版社的文东茅、李世娟、赵长征、周丽锦、孙艳玲五位老师受聘担任本次“读书”活动的“博雅领读人”。文东茅作为代表发言。他很期待能够和同学们一起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在教学相长中感受阅读的魅力,也希望同学们能够真正阅读经典著作,抛弃功利性阅读,在阅读中思索人生。文化节期间,他将与其他四位领读人一道,开展六至八次领读活动,带领同学们一同品读经典,展开交流探讨。陈刚致辞      陈刚宣布活动启动并致辞。他分享了自己早年求学时的一段读书故事,鞭策同学们将读书这件小事、简单事落到实处。他衷心希望,在北大,人人都是读书人。与会嘉宾合影      启动仪式后,与会嘉宾合影留念。同学们兴致高昂地投入“南门读书日”游园活动中去。在新闻与传播学院楼门口到北京大学书店的“南门一条街”上,共布置设立了十五个不同的摊位,分别开展“万物写诗”“异域同春”等趣味横生的文化游戏。同学们可以通过参与游戏,收集各个摊位的印章,集满之后可于北大书店兑换最终奖品。在游戏中,同学们感受诗词之美,体会文字之乐,回溯读书感悟,也亲手写下对友伴的祝愿和对未来的期盼。欢声笑语中,一颗颗热爱阅读的心拉近了距离,绿意葱茏的校园由此书香萦怀。游园活动现场      书香满校园,文化润人心。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信息管理系、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教育学院共同开展的北京大学2024年校园读书文化节暨“世界读书日”读书游园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响应北京大学2024年“学科质量年”战略部署,进一步共建“南门读书会”育人品牌。本次活动分为“知书、读书、用书、爱书”四部分,希望通过“南门书单”年度推荐、“博雅领读”深度探索、图书出版学生实习基地建立、“世界读书日”游园活动,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在读书中收获新知,全面成长。

22四月2024

北大社《四时之外》荣获文津图书奖!

      4月19日,北大社《四时之外》荣获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      说到朱良志老师的这本书,小北一闪而过的想法就是:真的很久没有读到这么美这么治愈的书了!朱良志老师是北大博雅讲席教授,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观念研究,近年来又多在中国传统绘画方面投入心力,曾出版过畅销书《南画十六观》《中国美学十五讲》等。      前段时间互联网热议“淡学”,人们分享了很多对于“淡”的人生态度的理解,其实真正的“淡”是一种方法、一种选择,《四时之外》就处处体现着中国艺术独有的那种淡然。      这么说吧,读朱良志老师的书是真正的美的享受,那种行云流水、如沐春风,有一种自内而外的身心被滋养的感觉,用一句李白的诗来形容,大概就是“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四时之外》在小红书等平台得到读者种草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读这样的书不能够过于一板一眼。一方面,朱老师的论述全然不靠金句论断,而是浑然天成,属于“不读不知道”类型的好书。      另一方面,试图明确给出人生解药的人已经太多,朱老师高度诗化的写作方式似乎与时代浪潮相去甚远,化用最近流行的一个说法,那就是“远离名利场去写诗”。01走出人生困境获得生命的安顿和解脱      古人为何喜欢盆景?源自家具、瓷器、青铜器鉴赏的“包浆”是怎么回事?园林营造为何喜欢购置“旧园”改造?这些问题书中都有答案,跟随朱良志老师,品无数画作、赏无数诗篇、走进古人生活……      阅读朱老师的书,仿佛进入了他构建的另一个世界,读完才幡然领悟,原来书名《四时之外》真的藏有古人生活艺术的真谛![清] 石溪 达摩面壁图(局部)      书中的每一句形容描摹,比拟得都恰到好处,其精神内核颇近庄子的超脱,文笔涵养又有传统文人的风雅。      他说诗是“关于人生困境以及怎样从这困境解脱的咏叹”;他形容生命“人乘着生命的小舟,来到时间河流中,经历无尽的颠簸后,又被时间激流吞没”。[ 元 ] 曹知白  扁舟吟兴图      他谈古人的时间观“中国人说,天时地利人和,时间是天的节奏,人怎能讨厌?中国艺术家所在意的,是人们不明白时间的实质,心被表相世界掠去,脱离了时间的本意,脱离了生生的逻辑,从而成了时间的奴隶”。      他承认人生的困境,却不是一昧地强调慢下来,而是认为我们应该远离欲望盘剥和知识分割,遵循自己的时间逻辑。古人孜孜以求的“桃花源时间”便是不活在知识、历史的计量中,而活在人真实的生命体验里。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世界自有其节律,不以人世节律为演进轨迹。所谓“四时之外”,指的正是中国古代诗人艺术家为个体生命开出的一剂良方,即在时间之外,开辟一个理想世界,试图平衡生命之舟的颠簸,安顿势如“惊湍”的心。02拒绝社会时钟给你不按时间出牌的勇气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感觉需要在某个特定年龄达到特定的生活里程碑,完成教育、职业、婚姻、养育子女等方面的任务,这样的随波逐流的社会时钟,导致越来越多人忽视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拔本塞源、自做主宰,“逆社会时钟”的人生态度,一定要从古人那里汲取智慧,《四时之外》就是专注于探究古人如何跳脱出四时,从而实现自我和生命的超越。      他说,人要有捅破时间之皮的勇气、智慧和手段,这样才能度过有意义的人生,这就要寻回性灵的真宰,改变看世界的凡常方式,冲破时间屏障并逃遁,这些方式看起来不同,归根到底就是要做一个透脱自在人,让生命真性呈露出来。八大山人的《鱼鸭图》以沧海茫茫为背景,作品透着森寒的气息,鱼大于山,山岛如同一块巨石,鱼在山上飞。长卷的尾部画一只眠鸭,脚站在石上,如同石柱。远处的山边,也有一只眠鸭,鸭与山融为一体,绵延的山峰似乎是鸭的翅膀。现实的时空秩序完全被打破。      他说,许多人理解的四时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体现了生命变化节奏的节点,然而艺术中还有不同寻常的“耻春”“销夏”“眷秋”“必冬”,这就是“以春为耻,世界自春”“端居销夏,气定神闲”“眷恋秋意,惊醒生命”“荒寒枯相,醉后嚼冰”……清代的金农喜欢画江路野梅,他题画有“别有风光不爱春”句,他通过拒春,画生命的警醒,图为金农的《梅花册十二开之九》。      耻春翁,画野梅,无数花枝颠倒开。舍南舍北,处处石粘苔。最难写,天寒欲雪,水际小楼台。但见冻禽上下,啼香弄影,不见有人来。                                                                                   ——[清]金农《题自画江梅小立轴》      他说,时间的一维性裹挟着知识表相、权威话语、惯常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的存在状态,压制了人的真实生命感觉,很多艺术家执着于反常“意象”的创造,新奇、惊悚、高古奇骇、幽涩清冷……就是通过时间错置,帮助突破凡常世界的逻辑,表达独特的生命感觉和思考。清代的渐江的山石画突出石的块面感,棱角鲜明的山石层层叠加,外显其拒斥,内突出稳定,这几乎就是其生存哲学的图像呈现。图为[清] 渐江《长林逍遥图》(局部)。      他说,即使是看起来述说时序的某些中国古代艺术,也可能蕴含着超越时序的思想主旨,表面上看,是谈时间的往复、顺逆、停驻等,实际上是在彰显心灵的超越功夫。例如传统艺术常常说往复回环,其实是在说一无滞碍的心灵优游。明代沈周诗中常见“来”“去”等字眼,因为我来了,青山来相迎,白鸟也悠悠来下,夕阳似乎在与我招呼,明月在与我对吟,云飘荡,水缠绵,我使世界“活”,也可以说世界使我“活”,图为[明]沈周《东庄图册二十一开之耕息轩》。      四时的烂漫,不在变化的表相里,而在四时之外的生命感悟中。只有滑出时间,脱出过去、现在、未来的“点”,才能从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不能随阴阳之气浮沉,而应以生命的“元气”滋润心灵的不谢之花。03永恒在生生中国人特殊的生命超越美学      人人都向往永恒,一般人理解的永恒,大体有三种:一是肉体生命的延长,二是功名永续的念想,三是归于神、道、理的永恒法则,然而这些都不能长久。“四时之外”的永恒,不是外在赋予的,而是在当下即成心灵体验中实现的。      朱良志老师指出,这永恒感,是中国艺术的崇高理想境界,几乎具有“类宗教”的地位,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理解“永恒”这一中国艺术的灵魂。      一是永恒在生生接续,这是中国艺术永恒感的最为基础的观念,庄子讲“化”,是说天地是永恒流转的世界,儒家讲“孝”,是说生命是一种接力,诗人艺术家就是对此展开颇有意味的理解。      二是无生即长生,超越生灭,才能臻于恒常,这是不以过程性时间观看世界,要透过生灭表相,去观照生命的真实。例如枯藤老树新花的创造,你说它生,树已枯,你说它灭,老干上有了藤,有了花。它以生生灭灭为方便法门,来示现不生不灭的智慧。陈洪绶《橅古双册》中的《古木茂藤图》给人莫名的感动,千年老树已枯,却有古藤缠绕,古藤上的花儿依枯树绽放——一种衰朽中的生机,一首生命不灭的轻歌,图为[明]陈洪绶橅古双册二十开之一。      三是崇尚天趣,这是说大巧若拙,在中国人看来,在一定程度上,艺术就是通过人类之手,创造出与世界密合为一体的形式。高明的创造者,会将这双手留下的“人”的痕迹抹去。      四是从生命价值方面说永恒,一缕微光,加入无限时空,便可光光无限,朗照世界,所谓一灯能除千年暗。五从文人生活行止方面说超越的境界,焚香读易,茶熟香温,将人度到无极的性灵天国中。[宋] 佚名 竹涧焚香图(局部)      他们追求的永恒,是关乎生命存在的基本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毕其一生会面对的问题。瞬间永恒,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理想。      翻开这本书,面对脆弱易变的人生,到艺术中寻找底定力量;身处喧嚣生存环境,去艺术中觅得清净之所;为种种“大叙述”所炫惑,也可以在当下直接感悟中,重新获得生命平衡。

18四月2024

北大社武岳、唐娟华、赵思儒、董郑芳四位编辑荣获第六届“全国大中专教材金牌编辑”

在中国编辑学会的指导下,在新华书店总店的统筹下,近日第六届“全国大中专教材金牌编辑”推优活动公布了入选名单。本次推优设立“全国大中专教材学科领航金牌编辑” “全国大中专教材融合创新金牌编辑”“全国大中专教材新锐编辑”等荣誉称号。“全国大中专教材学科领航金牌编辑”旨在表彰紧跟学科专业发展动态、打造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的编辑,所编辑教材遵循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学科专业领域内具备专业性、前沿性、系统性、全面性等特色,具备突出育人成效,受到大中专院校的认可,共40位编辑入选。北大社编辑武岳荣获“全国大中专教材学科领航金牌编辑”。“全国大中专教材学科领航金牌编辑”武岳“全国大中专教材融合创新金牌编辑”旨在表彰具备教育数字化理念、跨学科知识融合理念、数字化创新能力、新技术创新能力的编辑,所编辑教材能够通过策划想法、编辑思路、新兴技术、产品形式、营销手段等方面的创新,有效体现学科专业的新现象、新发展、新成果,共40位编辑入选。北大社编辑唐娟华荣获“全国大中专教材融合创新金牌编辑”。 “全国大中专教材融合创新金牌编辑”唐娟华 “全国大中专教材新锐编辑”旨在表彰35岁以下的优秀教材编辑,入选编辑应在教材出版领域具备突出的编辑策划能力、学科专业能力、营销推广能力等综合素养,所编辑的教材能够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市场反馈,共20位编辑入选。北大社编辑赵思儒、董郑芳荣获“全国大中专教材新锐编辑”。 “全国大中专教材新锐编辑”赵思儒“全国大中专教材新锐编辑”董郑芳 
  • 1
  • 2
  • 3
  • 4
  • 5
  • 6
  • 110
共 1094 条前往

版权所有 ©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京ICP备090725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97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160